校方再多的反思,也無法從實質上改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以及殘酷高考的現實存在。只要這些現實存在,“吊瓶班”無人上重點的蒼涼也會一直存在。
湖北孝感一中高三(3)班學生集體在教室掛吊瓶,一度被調侃為 “史上最牛‘吊瓶班’”。高考結束后,該學校達到一本線者222人,達到二本線及以上者659人。遺憾的是,“吊瓶班”全班50多名學生中,無一人達到一本線。校方回應稱將進行反思。(8月29日《楚天都市報》)
“吊瓶班”的新聞剛一面世,就展現給公眾足夠震撼的高考場景。如今,“吊瓶班”的消息塵埃落定,全班50余名學生竟無一人上重點,此種結果引發(fā)了沸沸揚揚的議論,甚至是揶揄。
即便如此,“吊瓶班”是不應因其慘淡的高考成績而遭受嘲諷的。
很容易厘清的一點常識是,吊氨基酸雖然顯得有些夸張,但無人上重點與吊氨基酸之間,是不存在因果邏輯關系的。
高考成績是多種綜合因素下的結果,師資力量、學習氛圍,所處省份的報錄比,等等,莫不決定其收成。
從新聞的內容來看,“吊瓶班”只是普通中學孝感一中的平行班(即普通班),學生基礎普遍相對較差;置之于更大的范疇,它更身處競爭激烈的高考大省湖北,此種情形下,“吊瓶班”無一人上重點其實“順理成章”,并不令人莫明驚詫。
客觀說來,“吊瓶班”的出現,其中或有“高考進補”的盲從思維,也有氨基酸功效被夸大的以訛傳訛,但最直接的緣由顯然是:它被當成了為高考加分的“籌碼”。
可以想象,當應試方向造成的教育資源不均衡依舊存在,當中小城市與鄉(xiāng)村年輕人上升渠道依舊逼仄,當高考很多時候仍然是改變命運的重要路徑,“吊瓶班”的出現就不是偶然。
氨基酸看似不恰當地輸入了學生的身體,實際上不過是在為孱弱的高考能力而助力。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它也當被憐恤而非嘲諷。
對于“吊瓶班”無人上重點的結果,我們不僅需要更冷靜地敘事,它更充滿了蒼涼的暗喻意味,那就是:一些教育資源并不那么得力,高考優(yōu)惠政策也不那么眷顧地區(qū)的學生,他們再怎么努力,其很可能也難收獲足夠樂觀的回報。
“吊瓶班”無人上重點,這樣的結果盡管令人意氣難平,卻并不太背離邏輯!暗跗堪唷彼诘男⒏幸恢行7椒Q要對此反思,不知道它將要反思些什么——是反思“吊瓶班”為何會引發(fā)如此輿論關注,還是反思用更科學的方式去為考生補充營養(yǎng)?
可以肯定的事實是,校方再多的反思,也無法從實質上改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以及殘酷高考的現實存在。
只要這些現實存在,“吊瓶班”無人上重點的蒼涼也會一直存在。(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