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11日社評,原題《蔡英文究竟在打什么算盤?》,全文摘編如下:
在倡議召開“國是會議”不久之后,蔡英文表示,將舉辦“憲政體制修改會議”。這一轉折看似突兀,實際上正是蔡英文的精心算計,她葫蘆里究竟賣的什么藥?值得探究。不到一個月之前,蔡英文才提議召開“國是會議”,以凝聚社會各界對憲政的共識。但在馬英九明確表態(tài)樂見其成之后,蔡英文日前卻又突然宣稱,將舉辦“憲政體制修改會議”,希望與公民社會一同推動“由下而上”的憲政改革工程。盡管民進黨幕僚隨后指出,“憲政體制修改會議就是“國是會議”,但內容既然一樣,何必更改名稱?顯然其中大有玄機。
毫無疑問,蔡英文原先想要推動的是“國是會議”,確實就是要推動“憲改”,但在國民黨也附和之后,她卻要更改名稱,其動機絕不單純。大體而言,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規(guī)避“國是會議”的嚴謹規(guī)范。以往兩次“國是會議”都是采取“共識決”,也就是先在代表各個政黨的菁英之間達成共識,再經由這些菁英對所屬政黨的影響,使之成為共同結論。這種不成文的慣例,固然達到保障少數的目的,卻也使任何議題,只要少數堅持,就無法形成共識。民進黨即使在未來的“國是會議”聯合公民團體形成絕對多數,也無法壟斷,如果改名為“憲政體制修改會議”,就可以避免束縛。
第二、確!皯椄摹敝鲗唷R酝皣菚h”都是由“總統”主導,由上而下,蔡英文推動“國是會議”卻是“由下而上”,這種模式就算行得通,但若沒有“總統”支持,行政部門配合,也難以發(fā)揮作用,而在“憲政體制修改會議”,只要國民黨不配合民進黨及公民團體,就會被罵成“違反主流民意,抗拒社會潮流”,蔡英文就可以牢牢掌握“憲改”主導權。
第三、借公民團體之力要脅國民黨。以往“國是會議”雖也有社會人士,但多由各政黨推薦,有其一定程度的代表性與功能性,而組成“公民“憲改”推動聯盟”的二十多個團體,幾乎都是民進黨的外圍,若在“國是會議”里,這些公民團體作用不大,而在“憲政體制修改會議”里,將可與民進黨分進合擊,不但控制會議的進行,同時也借由會議規(guī)范的設計,壟斷“憲改”工程。
事實上,“憲動盟”已經明白表達,他們的目標是取得主要政黨領袖與政治人物推動由下而上全面“憲改”的明確政治承諾,形成如何由下而上全面“憲改”的“程序性共識”,做成將公民“憲改”會議納入正式“修憲”程序的計劃,并涵蓋于各政黨領袖與政治人物承諾的范圍!皯梽用恕辈娬{,未來“憲改”推動,必須符合全面“憲改”、“由下而上”、“降低門檻”、“兩步到位”四項原則;換言之,他們要達成的是關于“憲改”程序的拘束力的政治承諾,而不是就個別憲政議題進行實質決定。
顯而易見,在憲政體制修改會議里,民進黨和公民團體一定會想盡辦法逼國民黨領導人做出承諾,如果馬英九或朱立倫不肯就范,就會被罵沒有“憲改”誠意、存心欺騙人民。如果他們做出承諾,那么降低“修憲”門檻以及民進黨和公民團體想要過關的議題,國民黨非但不能反對,還要負責到底。這樣算計,才是蔡英文的如意算盤,但司馬昭之心,人盡皆知,即使“國是會議”真的改名,恐怕也很難完全照蔡英文的路去走!
[ 責任編輯:李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