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一”前夕,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fā)布《中國少年兒童十年發(fā)展狀況研究報告》。11年間三度對全國10個省46個區(qū)縣184所中小學校5000多名小學一年級至初三學生的調查做出的報告中,最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是2010年有近八成正處在身心發(fā)育時期的中小學生每天睡眠不足,即使在周末也有七成不能保證睡眠時間,而且比起2005年,他們的平均睡眠時間竟悄悄減少了1個多小時!
同樣根據(jù)這份報告,2010年中小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小學生為6小時多,初中生不到8小時,雖然仍然超過國家規(guī)定,但比起5年前已大大縮短。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寫作業(yè)時間也縮短了不少。這足可證明,教育部門推遲中小學生上課時間、取消各種名目的在校補習等措施,確實落到了實處,中小學生上學“兩頭黑”——“天沒亮就出門、天黑后才回家”的怪現(xiàn)狀已有所改變。
然而,普遍性的睡眠不足,又可以證明,學校晚上課、早放學空閑出來的那一兩個小時,顯然并沒有變成孩子的快樂嬉戲和休閑時光。阻隔在兩者之間的,是繁復沉重的家庭作業(yè),以及紅紅火火的課外補習培訓班。
按照調查,小學高年級與初中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業(yè)的時間與5年前相比,一個稍有減少,一個略有增加。每天花兩三小時、到周末更長的時間寫完學校作業(yè)的孩子,還不能安睡,因為四成學生要在非周末、五成學生要在周末去參加各種各樣的課余特長培訓。同一個孩子,需要通過大量培訓,證明自己既是奧數(shù)天才、有學習語言的天分,又有別人不及的“素質”,鋼琴、繪畫、書法的高段位,擁有中隊長、大隊主席之類頭銜,因為這些可以幫助孩子超越對手,進入好一點的小學、中學乃至大學。
多年來,我們一直將摧殘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兇手,歸咎于應試教育體制。家長們一直抱怨學校教育讓學生負擔沉重。而一旦學校放手、減負之后,多數(shù)家長又急切為孩子補課、增壓,他們惶然地求諸各種課外培訓,惟恐孩子學得太少、輸在每一條起跑線上。
據(jù)悉,教育部宣布,今年6月起將面向全社會征求中小學減負的良策。在持續(xù)多年、進行過多種減負的改革嘗試之后,這樣的舉動與其說是顯示了教育部門的“開放”,不如說是專業(yè)人員已深感無奈。
拿什么拯救壓力大、負擔過重的孩子,把睡眠時間還給孩子,釋放家長們的焦慮情緒?為什么這么多年實施的種種減負措施,大多流于形式,社會總有無數(shù)變通對策——我們曾將問題歸咎于“一考定終身”、教學方式不當,但辟出自主招生、招收偏才等通道,多了“對口入學”、取消擇校的改革,在校時間減少了,學生負擔和壓力為何仍有增無減?
要回答這個問題,真正禁絕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行業(yè),除了在未來的五年、十年間落實教育中長期規(guī)劃,持續(xù)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之外,還要關注到教育之外的社會道德環(huán)境。也許,在選拔用人方面缺少公平公正和監(jiān)督機制,失去了道德誠信的社會環(huán)境下,靠著“頭懸梁錐刺骨”式的發(fā)憤努力,不斷自我加碼,通過考試贏取有限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乃至未來的工作、體面生活,正是廣大平民家長們四下送孩子補習、忍心逼孩子少睡硬拼的最根本的心理動力。
不改變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和普遍性的焦慮情緒,學校教育、一個部門的減負措施,難于奏效。不能就教育說教育。解決這一代孩子的缺覺問題,根子,恐怕也得向成人社會最虛弱敏感的關節(jié)去找。(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