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不同現象放在一起對比讓人很不舒服,但卻時常要碰在一起,讓你不得不對比。比如說公車與校車。據財政部2011年年初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每年公務用車購置費支出增長率在20%以上,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超過1000億元。另據調查顯示,我國多地無力支付校車運營養(yǎng)護成本(5月28日《揚子晚報》、《人民日報》)。
我們常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但從校車的待遇來看,“花朵”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呵護。我們也經常聽說“領導干部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但從公車支出增長來看卻是另一種結果。在我看來,公車每年購置費增長超20%與多地無力支付校車運營成本的強烈對比,既折射出民生之痛,也折射出財政支出之弊,還映照出公車改革進展緩慢收效不太理想。
盡管從去年年底起,即甘肅正寧校車事故發(fā)生開始,校車問題才真正被重視起來,制度才剛剛建立,投入才剛剛開始,在很短時間內不可能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評價校車待遇不太客觀。但是,校車目前暴露出的諸多問題如需求大供應少、無力支付運營養(yǎng)護成本等,應該引起我們足夠重視。否則,校車還有可能會發(fā)生讓人難以接受的事件,或出現難以預料的問題。
同樣,公車改革跑在公車增長的后面,也該引起重視。雖然昆明、廣州、杭州等地先后進行了公車改革,但全國公車購置費仍然繼續(xù)增長,到底是哪些地方公車購置費大幅增加?因何增加?需要有關方面給出一個明確說法。因為公車改革應該是越改越少,但從一些數據來看,卻似乎越改越多,納稅人負擔仍然沒有減輕。
我以為,多地無力支付校車運營養(yǎng)護成本,一個原因大概是管理模式不科學,另一個原因則是財政投入不夠。無力支付校車運營養(yǎng)護成本的結果是,要么是為控制成本減少校車運行,要么少購校車以避免增加運營成本。毫無疑問,這種“窮校車”現象導致的結果是孩子們吃虧——要么增加上下學成本,要么增加安全風險。這就是“窮校車”帶來的民生之痛。
而公車購置費支出不斷增長,意味著維護運行費也在不斷增長。這既說明公車管理相關制度和配車標準沒有得到真正貫徹,同時也說明各級人大對各地的財政預算監(jiān)督并不到位,F代財政被譽為“民主財政”、“民生財政”,意思是說,由民眾或民眾代表決定財政支出,支出向民生領域傾斜。然而現實是,公車支出持續(xù)大幅增長,而校車支出卻少得可憐。
目前,公車改革有多種模式,校車管理也有多種模式。模式探索、管理創(chuàng)新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認為,某些改革和管理過于煩瑣。比如,公車改革應該簡單化,一方面控制公車經費增長,最好是零增長;另一方面減少現有公車數量以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比如,針對校車問題,主要還是大幅增加財政投入——校車市場化探索只能是一種補充,公益化才是真正出路。
“富公車”與“窮校車”不經意間“碰”在一起帶來的尷尬,相信不少人看后有這樣一個共識:用買公車的錢來買校車,節(jié)省養(yǎng)公車的錢來養(yǎng)校車。這或許是公車改革與校車改善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