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口位于濟南市北郊,因系古濼水與濟水的匯合口而得名,現(xiàn)行河道是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奪大清河入海形成的。由于河道逐年抬高,懸河之勢日益加劇,F(xiàn)在濼口河段河床已高出濟南市天橋區(qū)地面5米,防洪水位高出11.62米,對濟南市的安全構(gòu)成嚴(yán)重威脅。1996年8月,濼口流量4700立方米每秒,相應(yīng)水位達到32.24米,為歷史最高水位。
濼口險工位置險要,素有濟南黃河防汛“北大門”之稱。該險工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當(dāng)時為秸埽壩,后逐步改為石壩。人民治黃以來,對險工進行了3次加高改建,利用黃河泥沙淤背寬105米左右,抗洪能力顯著增強。目前,該險工總長度3613米,共有石壩85段,其中:砌石壩48段,扣石壩24段,亂石壩13段。由于砌石壩壩坡陡,穩(wěn)定性差,1986年開始有計劃的改建為扣石壩,現(xiàn)已改建17段壩。
濼口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