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評
乙未割臺,國之大恥。青史如鑒,更照進現(xiàn)實,給予當下的兩岸同胞寶貴的啟示
陳鍵興
1895年4月17日,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落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聽聞寶島臺灣被割讓的消息,正在北京的臺籍舉子悲憤呈文清廷,“聞朝廷割棄臺地以與倭人,數(shù)千百萬生靈皆北向慟哭”,“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慘曷及”。其后率領“公車上書”的康有為撰文記錄當時情景:“臺灣舉子垂涕而請命,莫不哀之!
乙未割臺,國之大恥!柏嘈闹础,大陸同胞也感同身受。廣東詩人黃遵憲曾贈詩梁啟超,痛道:“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wèi)無窮填海心!
落后就要挨打,亡國滅種之憂懼,引發(fā)兩岸同胞救亡圖存、收復失土的愛國熱忱和英勇奮斗。
1895年后,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斗爭持續(xù)長達半世紀,犧牲者達65萬人之多,用熱血捍衛(wèi)國土、家園,證明自己是中國人。而在中國近現(xiàn)代革命斗爭的洪流中,臺灣同胞也從未缺席,因為他們深知“若要救臺灣,非先救祖國著手不可”。在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同盟會中,都不乏臺灣愛國志士的身影。在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后,數(shù)萬臺灣同胞先后返回大陸投身全民抗戰(zhàn),遍布硝煙彌漫的前線和異常艱苦的后方。在兩岸同胞的并肩戰(zhàn)斗下,臺灣終于1945年10月25日光復,重歸祖國懷抱。
青史如鑒,照見兩岸同胞割不斷的血脈,照見兩岸命運與共的聯(lián)結。殖民者的高壓統(tǒng)治與奴化教育,始終無法改變臺灣同胞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曾經(jīng)動蕩的風雨和苦難,讓兩岸同胞更加體認到“團結真有力”“祖國好,臺灣就好”的樸素真理。
青史如鑒,更照進現(xiàn)實,給予當下的兩岸同胞寶貴的啟示。兩岸一家親,曾經(jīng)的傷痛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盡管兩岸尚未統(tǒng)一,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并未改變。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兩岸同胞同屬一個民族,過去未曾改變,現(xiàn)在也不能改變。在臺灣島內,“臺獨”勢力和一些人歪曲、篡改歷史,大力推行“去中國化”,煽動民眾仇視大陸,甚至數(shù)典忘祖、媚日賣臺。這樣的行徑褻瀆了先人,傷害了兩岸中國人的感情,必為同胞所不齒、所唾棄。
青史如鑒,也照亮前途。在《馬關條約》簽訂近百年后,撫今追昔,兩岸同胞更應攜手同心,共同致力民族復興。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币寶v史悲劇不再重演,兩岸同胞就應弘揚當年先驅者“救臺灣、興中華”的志愿,把握振興中華的大好機遇,相互扶持,并肩奮斗,合作共贏,一道書寫民族繁榮昌盛的新篇章。
歷史不能選擇,未來可以開創(chuàng)。讓我們攜起手來,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到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事業(yè)中,共同維護好一個中國框架,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用親情與智慧熨平傷痛、化解分歧,用團結合作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共同做自強的中國人、驕傲的中國人、幸福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