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評:中秋,放下手機聽聽祖先的叮嚀
眼下不管過什么節(jié),氛圍似乎都涌到了手機上。祝;影俪觯瑫r時跳踉在小小屏幕,萬千心意,隔屏相望。于是在想,信息化來了,傳統(tǒng)節(jié)日意義何在?
中秋在即。不管當(dāng)年語文素養(yǎng)如何,但凡中國人,幾乎心頭總會浮上來這么幾句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李白于公元726年的揚州旅舍,看著秋月秋霜,懷遠望鄉(xiāng),隨手寫下的20個字,至今仍是網(wǎng)紅流行語;蘇東坡在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想念七年沒見的老弟,填了一闕《水調(diào)歌頭》,觸動了天下游子的情腸,傳誦至今。
我們而今看見的,是李白與蘇東坡抬頭凝望過的同一個月亮。今人思親懷鄉(xiāng)的情腸,也同他們一樣,熱切中不無悲涼。古時交通不便,游子的牽掛格外漫長且凄惶;而今微信視頻,哪怕遠隔萬里,也隨時如在眼前,比古人幸運多矣!然而,當(dāng)代社會人群的流動性加劇,每個中國人家庭幾乎都有咫尺天涯的懸望——我們?nèi)匀恍枰星铮枰畎滋K軾們體貼而風(fēng)雅的慰籍。文化傳承,就在這一字一句、世代相傳的念誦中,在“中有酥和飴”的月餅相贈與咀嚼中,在后羿、嫦娥與吳剛的遠古故事的祖孫相守的講述中,一一實現(xiàn)。
從這個角度看,做中國人很幸福。朗月秋風(fēng),春祭冬藏,天人合一,家國相望,萬千心事都有先人幫你次第安排妥貼。節(jié)日,其實就是屬于文化、屬于親情的重要提醒。每逢春節(jié)、端午和中秋,便很感謝祖先的妙想,提醒我們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事,比如莫要輕慢父母的懸望、兒女的成長,該推開如山的事務(wù),回家看看了。
節(jié)日,還是體現(xiàn)生命活力和文化創(chuàng)意的時刻。
在古代,中秋節(jié)更像民間狂歡!敖z篁鼎沸,近內(nèi)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云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于通曉。”通宵達旦,樂舞燈煌,誰說中國人過于安靜自守?祖先是在用著一種輕松、活潑、健康的心境,設(shè)計并享受節(jié)日帶來的快意人生。
一直以為,朗照乾坤的月亮,與華夏最為親近。冷月有情,雖遠而彌近,似疏而實親,被先人寫入魂靈、攬在懷抱,存香于唇舌。有哪個民族,曾給月亮起過上百個表字、昵稱和小名兒?“金蟾”伴“玉兔”,“清虛”納“廣寒”,“素魄”影“桂宮”,“望舒”共“嬋娟”……咱中國的月亮,入詩入骨入相思,入口入味入肝腸,“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月亮還被先人賦與了更堂皇正大的儀典。中秋拜月,與春節(jié)祭祖同是鄭重其事的禮儀。
有時候,覺得我們活得比祖先更蒼白,更懶惰,更單調(diào),情愿將這樣的美妙節(jié)日,拱手讓給商家,讓給移動終端,讓浩然的中國氣派、豐富的文化信息精氣神,被“吃”主宰,被“錢”掌控,被段子填滿,月白風(fēng)清的雅事,有時還弄成了煮鶴焚琴的荒唐,不是不可惜的。
信息隨榮隨枯的今天,總有一些不朽,讓我們踏實。如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這樣的中國節(jié),堅韌如絲,激活我們的文化記憶,不但有機緣觸摸到祖先的智慧,也能重新發(fā)現(xiàn)親情的溫暖。
中秋,真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呢!且把手機暫放一邊,攬過小兒女,講一講蘇軾與李白;洗手做羹湯,滿足堂上雙親的團圓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