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派代表出席兩岸關系研討會,盡管他嘗試淡化政治色彩,強調此行純屬學者間的交流,但必須說,這項舉動不僅有助于確立他在黨內民共交流的舵手角色,更進一步來說,在歷史洪流的推動下,當蘇貞昌選擇敵對中國大陸,而民進黨有必要打破國民黨掌握的兩岸壟斷時,謝長廷參選下屆民進黨主席,似乎已成必然趨勢。
第十一屆兩岸關系研討會這幾天在平潭舉行。屆時會場亮點,勢必聚焦在謝長廷派出“臺灣維新基金會”代表,將如何與新任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互動。但對民進黨來說,其真正意涵并非雙方在會中說了什么,而是謝長廷在經(jīng)歷了一些風波之后,不改既定態(tài)度派三名代表出席論壇。這項舉動,謝長廷已是清楚地向對岸表達,“我主張的面對差異、處理差異、超越差異,不是隨便喊喊而已”。相信北京看在眼里,不會沒有感覺。
但反觀蘇貞昌,卻是一再地“先承諾、再毀約”。去年,蘇貞昌競選黨主席期間,允諾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并宣示要積極與對岸展開互動。然而,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他卻利用“反媒體壟斷”議題,定調“中資是毒藥”;面對釣魚島主權爭議時,又向日本提案籌組以“包圍中國”為核心的民主同盟;近期甚至還向國際社會表示,促進和中國大陸的關系,只是臺面上的和平,這對臺灣人來說是短多長空。
種種跡象,都指向蘇貞昌“反中”心意已決,“對抗”將是未來一年內民共關系的主旋律。這些看在北京眼里,當然也不會沒感覺。
問題是,去年“總統(tǒng)”敗選的歷史仍殷鑒不遠,民進黨若不愿在兩岸議題上力圖振作,2016恐將重演歷史。而且,撇開政治算計,當前兩岸交流幾乎是國民黨的專利,民進黨站在自己的立場,當然有責任出手打破壟斷。
所以,在無法期待蘇貞昌的情勢下,被壓抑的“交流派”力量,勢必將在明年主席選舉前爆發(fā),轉而尋求有實力替民進黨走出兩岸活路的人。而謝長廷,則是最可能獲得支持的人選。
必須說,要用何種態(tài)度面對兩岸關系,是政治領袖經(jīng)過評估后做出的決定,不容外人置喙。然而,兩岸關系日趨密切是歷史的必然趨勢,誰都無法閃躲,筆者與郭正亮之所以同意出席兩岸關系研討會,無非就是體認到這股歷史潮流的變革,才會以“觀察者”的角色親臨會場,嘗試對兩岸發(fā)展情勢做更精確的解讀。
作為一位媒體人,對于兩岸情勢都有如此深刻的憂心,更何況是有志于擔任“領袖”的領導者?歷史潮流已不允許兩岸對抗,蘇貞昌若無法尋求自我超越,繼續(xù)緊抱“反中”路線,預料明年的此刻,他的主席連任之戰(zhàn),將面臨嚴峻考驗;取而代之的,則會是持續(xù)“向前行”的謝長廷。
[ 責任編輯:焦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