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臺北能向上海學到什么?
“2016臺北上海城市論壇”23日在臺北結束,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今日在臺灣《中國時報》刊文指出,該論壇在目前兩岸關系冷和的情境下,算是取得了積極的成果,雙城論壇結束了,臺北市也應該想一想,除了政治議題的喧鬧外,能在雙城論壇中向上海的市政學到什么。
文章摘編如下:
臺北上海雙城論壇結束了,在目前兩岸關系冷和的情境下,算是取得了積極的成果,本屆有醫(yī)療衛(wèi)生、智慧城市、文化、交通、青年等5大主題,這5大主題都扣緊都市發(fā)展的相關議題,完全符合了城市交流、城市論壇舉辦的宗旨。
此次雙城之間簽署3項合作備忘錄,包括:馬拉松、電影節(jié)及臺北市文山區(qū)和上海市松江區(qū)等交流合作備忘錄,雙城合作從市政跨向體育、藝文與基層的合作,正如上海統(tǒng)戰(zhàn)部長沙海林說的,雙城從開始著重經貿追求互利,到如今注意到文化、體育等和市民身心健康相關的領域。這不僅是雙方簽署項目的增加,交流的質量、內容也有所上升。
在被詢及論壇成果時,沙海林充分展現(xiàn)一個國際性、未來型大都會領導干部的自信,他說,雙城論壇是互相學習,上海在論壇中吸收臺北好的經驗,如市民服務熱線、垃圾處理經驗,這些都是上海市民感受得到,體會得到的好處。
城市交流是行政交流,毫無疑問在啟動時必須符合政治原則,既已啟動就必須回歸行政,回歸市政,才能引發(fā)市民的參與,城市論壇才能生生不息,成為兩市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從而縮短兩市的社會距離、民心距離,真正成為兩岸之間的緩沖器。兩岸之間這樣的緩沖器越多,越能在兩岸政治無往來的情況下,作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保障。
沙海林在“文化分論壇”上建議雙城下一步加強的四大領域:一是經貿交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體;二是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三是醫(yī)療,為兩個城市的百姓做好服務;四是上海會提供更多機會、更好條件,來幫助臺灣青年在上海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他的建議既不違反中共中央現(xiàn)階段的對臺工作指導原則,契合中共的對臺政策要讓臺灣人民有感的要求,又是從市政發(fā)展有利上海、兼惠兩岸的角度,為明后年的滬臺交流規(guī)劃了方向。
雙城論壇結束了,臺北市也應該想一想,除了政治議題的喧鬧外,能在雙城論壇中向上海的市政學到什么。(楊開煌 作者系臺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