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論今 王曉波縱談臺胞抗日和臺灣光復
中國臺灣網(wǎng)10月24日北京消息 為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昨天下午,中國臺灣網(wǎng)訪問了出席“紀念臺灣光復60周年座談會”的臺灣著名作家、學者,臺灣大學教授王曉波,共同探討了臺灣人民的抗戰(zhàn)歷程和臺灣光復的重大意義。采訪中,王曉波教授以大量的史實論證了“臺灣重歸中國版圖,史跡昭昭,鐵案如山!”
臺灣同胞要求回歸祖國
王曉波教授首先強調,沒有臺灣光復,就沒有未來的中國統(tǒng)一,臺灣光復的意義在于,標示著未來中國統(tǒng)一的前提。從1895年《馬關條約》日本霸占臺灣,直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收復臺灣,臺灣人民一直沒有放棄對日抗爭,臺灣人民要求回歸祖國的強烈愿望,使得臺灣光復具有臺灣人民的正當性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所以臺灣光復的意義是很嚴肅的。
前赴后繼,武裝反抗日本殖民統(tǒng)治
談起臺灣同胞的抗戰(zhàn)史,王曉波教授如數(shù)家珍,通過他的精彩講解,臺灣人民英勇抗日的畫面清晰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馬關條約》割讓臺灣開始,臺灣人民成立了各類組織,反抗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尤其重要的是面對日本精銳部隊的現(xiàn)代化武器,臺灣同胞是拿著菜刀、竹竿上陣。如此懸殊的裝備對比而能重挫日軍,憑的就是一股丹青照日月的民族正氣。
臺灣人民的這種有規(guī)模的、有根據(jù)地的武裝抗日一直持續(xù)到1902年,之后臺灣進入偶發(fā)性、分散抗戰(zhàn)階段。到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武裝斗爭基本結束。
歷史不容抹煞,日本在臺施行民族差別待遇
針對李登輝試圖美化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tǒng)治,王曉波教授以大量的事實加以反駁。
武裝抗日結束后,日本在臺灣實行的是民族差別待遇,其中有兩種差別,其一是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在本土實行的是《明治憲法》,但是在臺灣,日本實施的是“六三憲法”。其二,在島內實行的民族差別待遇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譬如同勞不同酬;在一些職位上,臺灣人不能當主管,臺灣人和日本人在一起念書,臺灣人永遠都不能得第一名等等。
三條路線抗日,條條與祖國相關
武裝抗日之后,臺灣民眾開始了非武裝抗日,即群眾運動。王曉波教授將群眾運動分為三個階級代表的三條路線。
第一條是林獻堂領導的地主階級的抗日戰(zhàn)爭。走的是梁啟超路線。第二條是臺灣的農民階級起義。當時臺灣青年到祖國大陸和日本留學,接觸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后回到臺灣,宣傳社會主義,跟臺灣農民運動掛鉤,領導臺灣農民反抗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走的是共產主義路線。第三條是日本把資本主義企業(yè)引入臺灣以后,形成了臺灣一個新的階級,市民階級。領導人是蔣渭水,走的是孫中山路線。1912年,蔣渭水就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所以說,臺灣群眾運動,與祖國近代革命密不可分。
而且從興中會開始,中國的每一次革命運動,都有臺灣同胞參與其中。1897年臺灣成立興中會,羅福星參加了“三二九戰(zhàn)役”,七七事變以后,臺灣人民的抗日運動更是與祖國的抗戰(zhàn)匯合,臺灣同胞直接到大陸參加抗戰(zhàn)的就有五萬人,由于臺灣的抗日斗爭,還牽制了日本兩個師團的力量滯留臺灣。另外臺灣人民還利用諜報戰(zhàn),為祖國提供了“田中奏折”等重要情報。所以說,抗日戰(zhàn)爭,臺灣同胞始終沒有缺席。
臺灣回歸祖國,鐵證如山
王曉波教授最后強調,1945年日本投降,根據(jù)《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公告》臺灣回歸祖國。10月25日,陳儀代表中國接收臺灣,1946年1月12日,國民政府訓令,恢復一切臺胞、臺僑喪失的國籍,恢復中國籍,主權問題至此解決,臺灣歸還中國。所以,從國際法來講、從中國主權來講、從臺灣人民來講,臺灣光復,重歸中國版圖史跡昭昭、鐵證如山。(張立霞)
編輯: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