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公安部近日指揮全國公安機關開展的打擊制售假藥犯罪專案集群戰(zhàn)役成功收網,破獲價值20億元的假藥巨案,而這起巨案起源于金華警方在出租車上查獲的一批藥盒。在深入調查后警方發(fā)現(xiàn),制售假藥的整個利益鏈中最底層竟然是醫(yī)院的清潔工。(11月20日中國新聞網)
犯罪分子制售假藥,不擇手段,喪盡天良,謀財害命,傷天害理。有的不法分子包裝“過期藥”,有的不法分子在藥品中添加國家嚴令禁止、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化學成分,長期服用可導致死亡。公安機關集中打擊,大快人心。犯罪分子在醫(yī)院都安插保潔員作為“線人”,通過這些人的工作之便向他們收購各種處方藥包裝盒,作為制假售假的“第一桶金”,固然,這其中保潔員起到助紂為虐的作用,違反公民道德,應受到批評教育。但在假藥鏈條中,保潔員只是個案中的一環(huán),查處和打擊假藥盛行,更多的應該盯住銷售、使用和監(jiān)管者。
賣玻璃的指望天天刮大風,大風天就是賣玻璃的市場。同理,有地方敢用假藥,就有地方制造和販賣假藥,收購貴重藥物包裝物不過是這一市場拉動的“副業(yè)”之一。網絡以及一些不法藥店、診所已成為假藥主要流通渠道。其中,網絡兜售假藥情況突出,競價排名、論壇、廣告等往往成為不法分子的幫兇,一些網站、網頁上假藥信息充斥。不法藥店、診所等已成為假藥流入的重點區(qū)域和部位。假藥市場不可能靠公安機關來負責日常監(jiān)管,而且最早起源于金華警方查獲的一起小案子催生全國性的大規(guī)模風暴行動,不可復制:一是具有偶然性,二是執(zhí)法成本太高。數據表明,此次行動各地公安機關共出動16000余名警力,破獲案件1280余起,抓獲犯罪嫌疑人1770余名,打掉制售假藥犯罪團伙350個,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400余個,繳獲假藥3億余片(粒、支),商標標識、藥盒、防偽標等包材4.2億余件(套),按照正品價值計算超過20億元。某種意義上說,正是由于平常監(jiān)管缺失的日積月累,才為公安機關此次專案戰(zhàn)役的碩果累累預留下“一只大筐”。
顯而易見,藥品進銷渠道的混亂與市場監(jiān)管的缺位,是假藥形成巨大市場、明目張膽坑害患者的主要原因。不解決實質性、長效性問題,風頭一過,假藥還會如割韭菜般再起一茬。查處假藥案不僅盯住制假販假的犯罪分子,更要順藤摸瓜,查處進貨和用藥的是哪些醫(yī)療單位;哪些監(jiān)管部門對假藥視而不見,讓出“防區(qū)”;假藥究竟通過何種途徑,什么人之手幾乎長驅直入地到了患者手中!吧n蠅專叮有縫的蛋”,制售假藥者不會只賺取暴利不花費“買路線”。因而,在查處假藥案件中要將深挖商業(yè)賄賂案件作為重中之重,將假藥鏈條上幫兇的打出原形,尤其對監(jiān)管人員的失職瀆職,甚至是權錢交易,為犯罪分子充當“掮客”的腐敗行為要一查到底。就個案而言,如果三甲醫(yī)院的管理者有足夠的責任心和警惕性,采取一些管理與技術上的防范措施,藥品包裝盒就不會順利地從保潔員之手回流制假市場;如果工商、藥監(jiān)以及衛(wèi)生監(jiān)督等部門積極主動對網絡虛假廣告、不法藥店、診所及時亮劍,處罰到位,這些陣地就不會失守,成為假藥盤踞的“據點”。
在不少負面事件中,“臨時工”成為頂包的擔責者被一辭了之,看似平息了事端,但掩護了背后的責任根源,相關責任主體與人員毫發(fā)無損,為下一次負面事件的埋下了禍根。同樣,如果查處假藥只處理保潔員而沒有了下文,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鑒于此,從源頭上取締假藥市場,除了建立透明有序的藥品統(tǒng)一采購渠道,強化醫(yī)療單位的內部管理外,追查監(jiān)管者責任乃當務之急。(中國臺灣網網友:梁江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