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藝術(shù)都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給正確的人來看才有價值。脫離對一個時代的了解和審視,單純活在當下地去看待藝術(shù),我們永遠無法理智地評估它的存在價值。
演員楊立新老師一篇微博引發(fā)的“嘻哈《雷雨》”事件意外發(fā)酵,爭論的焦點似乎已經(jīng)不在于一臺話劇,而上升到藝術(shù)的與時俱進的問題。而相當一部分人的論點傾向于《雷雨》的“落伍”,近乎于被時代淘汰云云,讓我多少有點兒莫名驚詫。
我堅持兩個觀點:第一,任何藝術(shù)都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給正確的人來看才有價值。第二,脫離對一個時代的了解和審視,單純活在當下地去看待藝術(shù),我們永遠無法理智地評估它的存在價值。
我不是衛(wèi)道士,常年以來我會肆無忌憚地用周星馳《喜劇之王》里戲謔《雷雨》的橋段來取樂。但坐在劇場里看《雷雨》,我無法不敬畏。它開啟了中國的話劇歷史,把一個時代的黑暗與沒落用最悲劇最壓抑的方式折射在人物的命運上。
如果你真的不了解那個時代的壓抑,人性的扭曲,不愿意對那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作品,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藝術(shù)價值觀有一點了解的話,無論是覺得這樣的作品暗黑、無聊、荒唐、失真乃至可笑,我都覺得不足為奇。倒是那個套著《雷雨》拍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讓我時常在觀影時忍俊不禁。我真的覺得那些在話劇劇場里開懷大笑的觀眾們,更適合跟著張藝謀、周潤發(fā)、鞏俐、周杰倫們沿兒可沿兒地去“文藝”、“悲情”一把。
當然,歸結(jié)到這場失敗的《雷雨》演出中,某些演員不到位、不走心的表演肯定是誘因。話劇曲折壓抑的情節(jié)設(shè)置,被一驚一乍的四鳳、窩囊死相的周萍演繹得夾生欠火,確實可能有些驚悚的莫名喜感。但是我相信,看過鄭榕時代的人藝《雷雨》,看過孫道臨主演的電影《雷雨》的人,坐在臺下看這一場不盡如人意的表演,可能無動于衷、如坐針氈甚至搖著頭提前離席,也不會把它當成情景喜劇來欣賞。
“嘻哈雷雨”的那些觀眾沒做錯什么,他們只是遭遇了一個他們從來不了解、也不想理解的故事,他們只覺得在舞臺上看到了一群莫名其妙、禮崩樂壞的瘋子。他們有他們的藝術(shù)價值觀和審美情趣,他們可以選擇,但不可以宣判。
不必再爭論,也不必再糾結(jié)了。這是一個藝術(shù)小眾化的時代,一個藝術(shù)娛樂化的時代,一個許多藝術(shù)走向頹唐衰敗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郭敬明、郭德綱,不代表郭沫若們就該被輕易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同樣,爭論該不該給可以把“曹禺”念成“曹偶”的人看《雷雨》,也是一件意義不大的事。(陳溯 劇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