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xù)的單日票房冠軍《北京遇上西雅圖》如今已經累計落袋3.9億。相比較十億大片,票房可能顯得還不夠“豐厚”。但這類作品帶來的改變卻不可低估。
作為一個媒體從業(yè)者,我記得去年春天災難般的觀影經歷,國產片都是爛片兒的印象一直持續(xù)到暑期《畫皮2》。票房倒是挺高,但無法掩飾它的難看,觀眾出來后都罵街。更主要的是,那些被包裝上商業(yè)類型的電影,其實每個都很模糊。
而今年情況好很多,國產片類型明確,質量有提高,《北京遇上西雅圖》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電影整體清新洋氣,雖然有點生澀,但是明確的喜劇愛情定位,湯唯和吳秀波的選角合適,以及切合中國市場的“小三”“戀大叔”“赴美生子”令觀眾接受度很高,票房已經超越了3.9億并且仍舊在增長中。
中國電影仍是個不成熟的市場,一切以票房成王敗寇,但是近期幾部國產片的好成績值得關注,他們的共性是類型都很明確!侗本┯錾衔餮艌D》是愛情喜。弧稄N子戲子痞子》雖然是個藝術片,但在商業(yè)性上做了很多努力,主打荒誕喜劇風格;《毒戰(zhàn)》是杜琪峰的警匪片,刷新了該題材在內地的尺度。更不要說之前很受歡迎的《泰囧》和《西游降魔篇》,這兩部電影的票房輕松過十億,就連在好萊塢也引發(fā)報道。
如果說從前的中國電影也分類型的話,那只有一種:大片兒。每年年尾都是它們的身影,古裝、動作、改編歷史著名事件,并且輕而易舉地讓觀眾看到遺憾,F(xiàn)在這種古裝大片已經不復流行,成本較低目標市場明確的類型片逐步興起。徐崢就曾在采訪中說:“路演中不斷感受到市場對類型片的饑餓程度!
國產類型片獲得了市場的青睞,從好萊塢電影中突圍,是非常可喜的現(xiàn)象。這一方面是因為其投資小,無需照顧所有觀眾,目標觀眾十分明確;另一方面商業(yè)類型片娛樂性強,成為觀眾消費的首選。大片的思維模式終于開始改變,因為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較少考慮電影的制作成本,但是對內容更為關注。種種現(xiàn)象表明中國電影界終于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路,并且在各個檔期將好萊塢電影干掉——當然也不排除中國市場保護的力量。
而且更令人欣慰的是,類型片開始逐漸向好萊塢市場靠攏,進一步細化,比如《泰囧》就是在喜劇大類型中的公路片。再比如曾經的票房奇跡《失戀三十三天》、即將上映的《金太狼的幸福生活》都是喜劇中的笑料包袱類型——不像電影更像廣播劇,應該算是中國的獨有品種。這為之后的投資提供了可以復制的經驗。
這個春天,觀眾是不是終于可以說:再見了大片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