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英國,頓時覺得賽艇的地位和在中國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泰晤士河沿岸,到處都有賽艇文化的影子;連續(xù)五屆奧運賽艇冠軍雷德格雷夫爵士在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能夠擔任重要角色;英國甚至還有一個賽艇博物館,里面有關于賽艇的各種珍貴資料。而在中國,別說普通百姓,就是專業(yè)體育記者,能把北京奧運會四位賽艇奧運冠軍名字叫全的恐怕也不多。
伊頓多尼賽場,你能感受到25000名現(xiàn)場觀眾的激情;你能看到數(shù)百名記者對賽艇的熱情。但在中國舉行的全國賽艇比賽,觀眾寥寥,基本為教練、官員以及當?shù)厍缚蓴?shù)的居民,比賽幾乎就是自娛自樂。
這就是差距,文化的差距。在這方面,中國顯然還處于起步階段。
文化是需要積淀的。英國賽艇之所以發(fā)達,就是因為它有足夠的文化積淀。在英國,賽艇比賽在18世紀末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牛津大學的賽艇比賽最早在1815年舉行,劍橋大學也在1827年有了賽艇比賽,兩年之后,舉世聞名的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誕生。
兩百年的積淀使得賽艇不僅在英國廣受歡迎,而且還成為英國持續(xù)成功的奧運項目之一:自1900年開始,到2012年,英國賽艇已奪得25金21銀11銅,這也是英國自1984年以來每屆奧運會都獲得金牌的項目,8月1日在女子項目實現(xiàn)奧運金牌突破更給賽艇在這個國家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奧運會上的成功反過來對賽艇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英國最早的賽艇俱樂部誕生于18世紀末,而目前,英國的賽艇俱樂部已多達550多家,這些俱樂部散落于鄉(xiāng)村、城市,便于賽艇愛好者前往。在這里,你無須考慮賽艇器材的高昂費用,只要成為其會員,便不僅能夠使用器材,而且能夠得到專業(yè)教練的指導,學習系統(tǒng)的課程。世界知名的伊頓公學不僅培養(yǎng)出了現(xiàn)任英國首相卡梅倫等名人,而且還是正在舉行奧運賽艇比賽的伊頓多尼賽場的擁有者。
這一切在中國恐怕是無法想象的,即便中國在北京奧運會得到了首枚奧運賽艇金牌,但就賽艇文化而言,顯然還是個貧瘠之地,這個項目的群眾基礎相當薄弱,從事該項目的也就2000人(包括青少年)左右。此外,在國外很多孩子六七歲就在玩賽艇、對器材和水都已產(chǎn)生自然反應的時候,我們的運動員往往到了十幾歲才開始從別的項目轉(zhuǎn)練這個項目,真正從一開始就練賽艇的少之又少,可見國人對賽艇的感情還相當?shù) ?/p>
與賽艇一樣,英國足球同樣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拋開英國火爆的聯(lián)賽和悠久的歷史不說,英國深邃的足球文化處處得以體現(xiàn),書店就是一個例子。
在倫敦有很多小書店,空間雖然狹小,卻擺著許多有關足球的書籍。書架上,我們能看到近百名球員、教練的各種自傳、回憶錄,光有關貝克漢姆的書就多達50種,另有許多足球訓練、戰(zhàn)術的實戰(zhàn)圖解,這無疑給了球迷更多了解足球、了解球員和教練的機會。
而在中國,即便是在北京圖書大廈和王府井書店,足球類的書籍也少之又少,多為競賽規(guī)則之類,體現(xiàn)足球文化的書籍幾乎難見。當然,也許你會說,中國球員和教練有什么可書寫的?中國足球的技戰(zhàn)術有什么好“吹噓”的?謬矣。一項運動只要方向正確,只要按照規(guī)律發(fā)展,只要充分合理地經(jīng)營,就一定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而其中的艱辛、謬誤、榮譽,涌現(xiàn)出來的人與事,都是可以書寫的對象。
書籍只是一個縮影,但見微知著、管中窺豹,在塑造自己的文化上,中國足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并非無路可走。(新華社記者公兵 冷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