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局勢驟變以來,社會動蕩難寧,文化深受其害。有阿拉伯學者慨嘆,埃及文化正在痛苦中呻吟和掙扎,甚至有面臨外來文化侵蝕之虞。因此,拯救埃及文化,重新激發(fā)埃及文化的生機和活力,已變得刻不容緩。
埃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作為世界文化第一縷陽光照拂的地方,埃及擁有眾多古跡和文物,長期以來,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物一直是非法商人和藝術販子等覬覦的對象,他們千方百計想從埃及文物的走私和販賣中牟取暴利。而埃及社會的失序,局勢的持續(xù)動蕩,無疑為他們提供了可乘之機。事實上,自去年年初至今,埃及時有文物走私的消息曝光。
今年2月,一對英國夫婦在埃及文物富集的盧可索走私文物,在機場被抓。他們的行李中有陶瓷燈飾、刻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器皿、古希臘羅馬時期的青銅幣和一部人工裝訂版《圣經(jīng)》等共19件文物,最早的可追溯到法老時期。去年8月,埃及發(fā)生“近年來最大的文物走私案”,走私團伙里應外合,將包括埃及石棺、葬禮船以及有2500年歷史的石灰雕像等,非法偷運至美國。
顯然,不法之徒正是看中了埃及政治動蕩,文化生態(tài)失衡和紊亂,才敢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對于埃及文物的頻頻流失,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文物收購商難辭其咎;不過,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埃及局勢的驟變和法律及監(jiān)管機制、手段的闕如,這些國寶就不可能輕易流入世界藝術和古董市場。所以,有識之士指出,只有埃及自己“扎緊籬笆”,才會從源頭上切斷文物外流的利益鏈。
但問題是,過渡時期的埃及問題成堆,亟須做的事情很多,文物保護無法被放在優(yōu)先考慮的位置。從法律角度來說,埃及在局勢突變之前不久,人民議會通過了在1983年文物法基礎上重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加大了對文物和歷史遺存的保護力度,強調嚴厲打擊文物盜竊和走私行為。然而埃及“革命”后,人民議會被解散,文物保護法如同廢紙一張,為不法分子走私文物敞開了大門。
更不得不提的是,埃及動輒舉行的示威游行,殃及大量珍貴歷史文獻,有的甚至遭到嚴重污損,難以修復,使埃及文化蒙受無端人禍。去年12月,示威者燒毀了尼羅河宮大街附近的“埃及研究院”大樓,這一機構是由拿破侖于18世紀末成立的,收藏有數(shù)十萬份罕見的手稿、日志等寶貴文獻,其中包括手寫24卷本《埃及描述》。這部傳世典籍是當年隨同拿破侖來埃及的法國科學藝術考察團學者們共同研究成果的結晶,是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和闡釋埃及古文化的學術巨著。然而,持續(xù)12小時的大火將這部煌煌大作吞噬殆盡,令學者們痛心疾首,扼腕嘆息。埃及動蕩以來,類似的“文化浩劫”不勝枚舉。
此外,埃及的劇變和動蕩,在撕裂埃及政治和社會、打碎固有的文化格局、破壞埃及良性循環(huán)文化生態(tài)的同時,也在擾亂著年輕人的文化觀念和他們對文化思潮的審美取向,從而對埃及文化的未來發(fā)展帶來某種不確定性和負面沖擊。一方面,“變革”后的埃及,青年人沖動浮躁,無心讀書;另一方面,西方各種文化思潮趁機在埃及搶灘登陸,與當?shù)匚幕、思想觀念形成碰撞和交鋒,使埃及青年陷入不知如何取舍的迷茫和困惑。有學者指出,西方文化在埃及“變革”后規(guī)模越來越大地“登堂入室”,頗有力圖占領埃及文化主陣地和綁架年輕人心靈的架式,如果這一圖謀得逞,則埃及固有的本土文化將面臨變異和雜亂無章的可怕后果,這對埃及傳統(tǒng)文化不啻是“致命打擊”。因此,保護民族文化的“DNA”,已經(jīng)成為不少埃及和阿拉伯學者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