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五都”選舉年底即將投票,藍綠選戰(zhàn)開打,對壘激烈。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社論指出,相較于藍綠政客,“五都”對于臺灣民眾而言,重要的是,到底誰來主政,對民眾福祉最有利?
全文摘要如下:
臺灣“五都”選舉提名,藍綠拍板,雖然離正式登記參選還早,朝野競選活動已經(jīng)起跑。形式上,以綠營兩大天王蘇貞昌、蔡英文投身的臺北市與新北市為選戰(zhàn)核心,提前吹響2012前哨戰(zhàn);南二都則是民進黨穩(wěn)坐,國民黨翻盤不易卻要縮短差距;大臺中則是國民黨基盤堅實,民進黨采取“拖”字訣,由前“內(nèi)政部長”蘇嘉全纏住胡志強。朝野南北優(yōu)勢各異,讓國民黨選戰(zhàn)新手對上民進黨操盤老將,新舊之間的選戰(zhàn)策略,更值得觀察。
“五都”選舉,本質(zhì)上,是地方選舉,但卻因為“五都”升格為“直管市”,形式上有都會大型選舉的味道,再加上精銳盡出,民進黨主帥親征,讓這場選舉層次壓低不易。藍綠操盤手上周分別接受“時報周刊”訪問,不約而同地都放手讓精兵固守基本盤,重兵攻堅艱困區(qū),于是,當民進黨蘇貞昌在臺北市走透透,蔡英文開始拜訪新北市的同時,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卻已經(jīng)不著痕跡地南下高雄與臺南多次,從基層固樁;同樣的,當胡志強還困擾于臺中縣派系整合的同時,蘇嘉全立刻聲言,全區(qū)跑他兩、三遍,用腳勁拚老胡的聲望。
然而,在選戰(zhàn)求勝的背后,還有比輸贏更重要的事。無可諱言,五都成形,某種程度是政治考量或妥協(xié)下的結(jié)果,升格同時,財政收支劃分率由舊章,盡管“行政院”邀集各縣市政府討論,但一塊餅就這么大,東切西割還是大家都嫌少。
地方制度法已經(jīng)“三讀”,“五都”選舉年底即將投開票,談再多制度、結(jié)構(gòu)、規(guī)劃,都已太晚,對掌權(quán)、準備掌權(quán)的政治人物而言,“五都”規(guī)劃就是多了五個政治上可攫取的權(quán)力位子,多了五個逐鹿中央的跳板。對“五都”民眾而言,重要的是,到底誰來主政,對民眾福祉最有利?如果搞到路修不好、學校燈不能開、行政效能不能提升,就算天王都當上“五都”市長,又有何用?合并升格縣市連路名都要改,中央與“五都”準備好了嗎?
藍綠操盤手在思考贏的策略,想到的是強攻彼弱,堅守己強,文宣造聲勢,組織固樁腳,政見呢?從南打到北,總不能只思考一個問題:ECFA該簽與不該簽之間的立場,到底要表達到多強烈?或者臺灣意識到底要發(fā)揮到多大極致?如果“五都”選舉是2012年“總統(tǒng)大選”的前哨戰(zhàn),那么朝野兩大陣營都不能疏忽,“五都”之外的其他縣市該如何對待?“五都”會不會成為惡化臺灣城鄉(xiāng)差距的最后一根稻草?希望藍綠操盤手在求勝之外,還要有遠見,為臺灣的整體發(fā)展盡一份心,拿出一套可長可久的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