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wǎng)絡(luò)報今日發(fā)表透視集指出,“前”可能是榮,也可能是辱。在臺灣,李登輝大約是最喜歡別人稱他“前總統(tǒng)”的人士,他當(dāng)然是“前總統(tǒng)”,不過,我們總覺得他似乎一直沒忘記他已不是“總統(tǒng)”,因為他對現(xiàn)任“總統(tǒng)”常指指點點。酒店打烊了十多年他還不“走”,實在遺憾。
全文摘編如下:
“前總統(tǒng)”、“前省長”、“前立委……既稱之為“前”,表示那是“過去式”,不是現(xiàn)在式。“前”字在此處,是一種尊敬,一分禮貌,也是提醒寫歷史的,莫忘某某人曾擔(dān)任過某某職位。
然而,尊敬、禮貌不等于功過。譬如同樣在一個位置上坐過,有人貢獻輝煌,雖然離開了位置,輝煌依舊閃耀;有人卻乏善可陳,甚至所犯錯誤,隔了很多年還成為人民的痛苦負擔(dān)。所以,“前”可能是榮,也可能是辱。
臺灣社會中有一種頗為無奈的現(xiàn)象,便是老愛將“前”字和自己名字連結(jié)的人,他的用心或許是在喚醒人民對他的記憶,而他們竟不自覺那個記憶卻是人民最“不堪回首”的經(jīng)驗。相對于另一部分人,人民對他們念念不忘,雖然他們不常將“前”字掛在嘴上。
在臺灣,李登輝大約是最喜歡別人稱他“前總統(tǒng)”的人士,他當(dāng)然是“前總統(tǒng)”,不過,我們總覺得他似乎一直沒忘記他已不是“總統(tǒng)”,因為他對現(xiàn)任“總統(tǒng)”常指指點點。酒店打烊了十多年他還不“走”,實在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