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日刊載臺灣大學學生蕭昱遠的評論文章說,兩岸來往日深、交流密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只要用心付出,一定會被感受得到。無論彼此之間的觀念有多少落差,想法有多少不同,只要能夠認同“兩岸是一家人”的手足情深,總是能夠想辦法找到彼此對話的共識基礎(chǔ)。海峽兩岸,都應(yīng)該同心同理。
評論摘編如下:
前陣子大陸旅客來臺觀光,在回程途中不幸遇到火燒車事件,我認識的許多大陸同學們都義憤填膺,認為現(xiàn)在蔡英文執(zhí)政下的臺灣當局處事不當,對死者家屬幾近不聞不問,缺乏溫暖與感情。
我聽到有位陸生說,很多他自己的鄉(xiāng)親朋友們要來臺灣,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對臺灣懷有濃濃的感情,接著加上這幾年兩岸勢頭好,氣氛佳,覺得來臺灣走走也是水到渠成的事,雖然國外更進步、更高級的地方多的是,而他們透過電視介紹和網(wǎng)絡(luò)查詢,也早已知道而今的臺灣在硬件設(shè)施上也已像大陸二三線城市般,但為何仍然有這么多的陸客想來臺灣走這么一遭?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想親歷臺灣的人情味,真實來這里親身走上一回。
然而,近年來臺灣社會被有心塑造的“天然獨”思維和論調(diào),經(jīng)由特定政黨與媒體刻意渲染丑化、散播對大陸的仇視,讓許多大陸民眾對臺灣開始有了望之卻步的遲疑和猶豫。即使原本印象中再美好、浪漫的臺灣諸多想象,遲早會在這樣的惡意不斷蔓延加深中,終究被澆熄淹滅。
我和陸生同學聚會的時候,面對著這樣的質(zhì)疑和怨言,經(jīng)常沒有什么話可以反駁。事實上,我也不是想要反駁,反而是身為臺灣人,存有一份對大陸朋友的歉意。
大陸民眾對臺灣人的同胞之愛、兄弟之情,那是全然迥異于臺灣的“仇視”,對方滿腔熱情、而我方卻有人刻意攻擊,久而久之,再怎么真誠的善意也會冷卻,沒有人有義務(wù)始終熱臉貼冷屁股。到最后,雙方老死不相往來,臺灣人要等到那個時候,才知道失去伙伴的后悔滋味嗎?
我自己去過大陸多次,有訪友、有學術(shù)研討、亦有純粹出游。各個不同的城市省分,我憑借著臺灣人的身分,受到了許多便利對待和友善眼光。雖然有時候也會因為政治問題而被追問到底,然而,無論彼此之間的觀念有多少落差,想法有多少不同,只要能夠認同“兩岸是一家人”的手足情深,總是能夠想辦法找到彼此對話的共識基礎(chǔ)。
兩岸來往日深、交流密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只要用心付出,一定會被感受得到。
特別是青年之間的互動,更需要真誠的對話和善意累積,在這個網(wǎng)絡(luò)流通無比迅速的時代,號稱“有史以來最會溝通的政府”,不能恣意選擇要或不要溝通,而應(yīng)該一視同仁、開誠布公地尋找對話的契機與可能。
海峽兩岸,都應(yīng)該同心同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