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臺灣旅游業(yè)者上街“求生存、有工作、能溫飽”,抗議臺灣當局破壞兩岸關系基礎,致使大陸游客驟減,臺灣旅游業(yè)陷入危機。對此,臺灣《旺報》發(fā)表社評指出,陸客赴臺人數持續(xù)滑坡,要看到其背后的民意危機。蔡英文當局要直面大陸游客對臺灣觀感下降的事實,采取有效措施爭取大陸民心,平撫大陸民意中的厭臺情緒。社評摘發(fā)如下:
陸客赴臺人數持續(xù)滑坡,恐怕不僅是用官方限制就可以解釋的,背后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民意危機。
據統計,今年7月陸客赴臺人數較去年同期衰退15%,為歷年最大降幅。對此,“政務委員”張景森以“水龍頭不是我們關的”暗示,蔡英文表示,大陸與臺灣都要思考旅游的結構性問題,應增加自由行而減少旅行團,要結合民間資源到大陸推廣臺灣旅游。這些都是從政治層面出發(fā),卻陷入技術層面的細枝末節(jié)。
其實,真正要注意的是大陸民間的態(tài)度。從互聯網上看,大陸對臺民意今年起出現變化,民進黨執(zhí)政后,大陸民意對臺灣的好感度呈現滑坡趨勢。從網絡民意看,大部都支持不要去臺灣旅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受桃園火燒車事件影響,網友認為赴臺觀光不安全;二是認為除臺灣之外還有很多旅游地可選擇。這幾年臺灣觀光業(yè)給陸客的觀感欠佳是事實,7月桃園火燒車事件更打開了潘多拉魔盒,臺灣當局危機處理的荒腔走板引爆大陸民間反感。讓人感覺到臺灣不重視大陸民眾的基本人權,輕忽大陸游客的安全需求,這種印象很可能將超越“統獨”和意識形態(tài)的紛爭,成為大陸民眾對臺灣敵意的最大根源。
從這個角度看,陸客來臺人數持續(xù)滑坡,恐怕不僅是用官方限流就可以解釋的,背后可能是更深層次的民意危機。如果臺灣當局不追究法律與行政責任,給火燒車受難家屬一個交代并賠償,民意危機可能擴大。
至于蔡英文口中的結構性問題,也在于陸客旅游取向。陸客旅行足跡已遍及世界,臺灣游之所以旅行團較多,與年齡結構有關。大陸的中老年游客有日月潭、阿里山的情結,較多成團出行;而青年旅行目的地廣泛,對臺灣并沒有特別的情結,自由行規(guī)模自然不及旅行團。大陸游客的旅行方式正在改變,這種“民意”是剛性的,但好像臺灣官方毫無察覺。應對的方案不是改善臺灣旅游環(huán)境,營造對陸客的友善氛圍,而是煞有其事地宣示要加強對大陸的旅游宣傳。殊不知現在最大的問題在于大陸民意的厭臺情緒,如果對大陸民眾的核心關切完全沒有響應,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樣的宣傳會否產生效果。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來看,要吸引特定客群,就必須針對這一客群的需求來量身打造產品。但臺灣當局顯然沒有這樣做,提出的方案只不過是向憤怒的臺灣旅游業(yè)者做個交代,表明自己已經盡力爭取陸客。換句話說,蔡英文仍然還是從維護內部穩(wěn)定的角度來處理此事,安撫旅游業(yè)者的情緒。但這種做法顯然是掩耳盜鈴,陸客不來,旅游業(yè)者賺不到錢,問題豈能根本解決?蔡英文若真有心吸引陸客來臺觀光旅游,就應該直面大陸民眾對臺灣好感下降的事實,采取有效措施爭取大陸民心,平撫大陸民意的厭臺情緒!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