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lián)合晚報》日前刊登特稿文章指出,民進黨擴大檢討會議,再度為派系爭議上演唇槍舌劍,雙方人馬你來我往,互不相讓,讓人誤以為是派系惡斗,才造成民進黨今日痛失政權的下場,其實,說穿了,“民進黨不是派系問題,而是品性問題”。
文章說,向來標榜清廉的民進黨,在八年前取得執(zhí)政權后,每況愈下,尤其是在兩年前扁家爆發(fā)“弊案”,以及多位執(zhí)政官員貪瀆官司纏身,民進黨當時并未認真檢討,痛定思痛,而只是進行表面改革,整個共犯結構依然官官相護,這是品性問題。
民進黨從黨內時代開始,就存在派系傾軌,但這并不妨礙民進黨在八年前贏得“總統(tǒng)大選”,甚至一度成為“國會”最大黨,但后來因為某些派人占據(jù)黨內多數(shù)資源,不愿釋出,引起其他派系的眼紅,于是釀醞解散派系,會引起這些情況,骨子的心結,依然是品性問題。
就像民進黨在去年通過黨公職人員提名的排藍民調條款,背后的較勁,除了是派系斗爭外,但必須注意的是,這些條款是經過“中常會”、“中執(zhí)會”和“全代會”討論通過,當時大家會贊成,依然是帶著私心,想要干掉其他人,隱藏的仍是品性問題。
文章指出,民進黨在三月“總統(tǒng)大選”失去政權后,多數(shù)人打著改革的旗幟,高談闊論,甚至嚴詞批判黨內其他人士,深怕自己在這波改革的浪潮中,失去發(fā)言位置,甚至不惜踩在同志的鮮血,墊高自己的身價,一樣是害怕失去未來發(fā)展的舞臺,底子里仍是品性的問題。
民進黨若有心檢討,派系只是表面的問題,真正的癥結點在于品性,然而,派系問題可以透過制度設計來解決,品性問題就像本性一樣,光靠制度依然無法解決。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