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
本報6月17日報道,頤和園東宮門外,一輛公交車追尾一輛臨時下人的轎車后,撞上了復建于清光緒年間的影壁,雖未造成對建筑本體大的破壞,但是影壁須彌座以上約2米的磚柱及線枋子外閃!
從交通事故的角度來看,這是一起再普通不過的追尾事故,但是不普通的是撞傷了古建,損失尚可彌補,實屬萬幸。算上這次事故,暴露在大街上的古建被撞的事件屢屢發(fā)生,在我的采訪經歷中,國子監(jiān)街的牌樓被超高的貨車撞過,張自忠路的段祺瑞執(zhí)政府大門更是在兩年之內三次被撞,在近三年的時間里,幾乎都在維修!
這樣的事情為何接二連三地發(fā)生,應當引起人們的反思。北京是古都,建都史已有860年,在胡同里轉轉,都能找到古建,更何況是繁華的馬路上。但是隨著機動車的迅猛增長,馬路邊上古建的危險系數越來越高,剛才提到的幾次事故還算是小打小鬧,但是如果哪天出了大事,悔之晚矣!
可是,羊已亡,補牢的行動卻一直沒有付諸實施。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大門連著三次被撞壞,有效解決問題的措施至今還沒有拿出來,下一次撞門的不知又是哪個錯把油門當剎車的手潮司機。誠然,有的地方確實存在一些不能一蹴而就的客觀原因,但是預防性措施沒有不實施的借口。解決方法甚至連住在這些古建周邊的居民都想好了,有牌樓的路段,像保護橋梁一樣增設限高桿等警示標志;像頤和園東宮門這種古建筑密集的路段,對機動車通行作出一定的限制!
預防措施雖然無法百分百保證馬路邊古建的安全,但也是一種示范作用,提醒更多的人駕車時更加小心,注意保護古建的安全,這樣的舉措越早實施越好。(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