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間,蘋果CEO蒂姆·庫克向中國消費者發(fā)出了公開道歉信。雖然這一天是西方的愚人節(jié),但這并不是一個玩笑(4月2日《信息時報》)。
自央視“3·15”晚會曝光蘋果維修政策涉嫌歧視中國消費者后,在過去17天中,蘋果一直態(tài)度生硬。這一刻,蘋果終于低下了頭。事實終將證明,蘋果的低頭是正確的,中國市場值得蘋果低下這個頭。
恐怕很少有人想到,此前圍繞著蘋果,竟然發(fā)生了太多的事。其中,“選擇性”這個詞被頻頻提起。有網(wǎng)友稱:如果媒體把與蘋果較勁的熱情,同樣用到整治奶粉、地溝油、水污染、空氣污染、食品安全上,該有多好?蘋果可以不買,但人不能不吃不喝不呼吸,二者孰輕孰重,不言自明,這也因此被一些人認(rèn)為是“選擇性報道”。
明明蘋果身上存在問題,卻被視而不見;明明媒體維護的是消費者利益,卻被拒而遠之,這很可能讓人形成一個錯覺,認(rèn)為中國消費者是非不清。這種“選擇性關(guān)注”,未必就能證明消費者對蘋果有多么深厚的感情,更不能證明蘋果的地位就不可以被撼動。現(xiàn)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其實還在于部分消費者對身邊的環(huán)境不滿意。雖然蘋果不好,但其他一些企業(yè)更傲慢、更霸道,這種心理有著“斯德哥爾摩綜合癥”的意思。
無論是“選擇性報道”還是“選擇性關(guān)注”,歸根到底都是蘋果“選擇性欺客”造成的。在市場上,蘋果確實不是最壞的,但無論怎樣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蘋果實行雙重標(biāo)準(zhǔn),對中國市場實行歧視性政策。
有人講,蘋果迎合了“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蘋果之所以傲慢,要的就是那個味,為的就是迎合部分消費者“傲慢消費”的心理。這其實有點扯遠了。消費者花四五千元買手機,錢花得比美國人、韓國人多,但在服務(wù)上卻被打了折,這是哪門子道理?從哪里看到蘋果對中國消費者的尊重?所謂“尊重的需求”又從何談起?
世界上并沒有完美的企業(yè),蘋果這么做,只能說明蘋果有負(fù)“果粉”的厚愛,對不起中國市場;蛟S在短時間內(nèi),“選擇性欺客”不會對蘋果造成致命的影響,但從長遠看,隨著消費心理的進一步成熟,隨著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中國“果粉”一定會醒悟過來。2012年第四季度,中國已成為蘋果的第二大市場,在蘋果545億美元的總營收中占13%。今年早些時候,庫克在訪問中國時表示,希望中國能成為蘋果最大的市場。如果蘋果依然“選擇性欺客”,彼時,蘋果丟的就不僅僅是面子,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了。
隨著蘋果的道歉,圍繞著蘋果的風(fēng)波必將慢慢止息。我們這個市場足夠大,也應(yīng)該足夠健康,“選擇性報道”、“選擇性關(guān)注”要少一些,而“選擇性欺客”根本就不應(yīng)該有。路透社的報道稱,庫克的道歉已成為一種習(xí)慣,而在中國市場的最新道歉值得這樣的“丟臉”。事實必將證明,中國市場值得蘋果低頭。希望蘋果在行動中,更能體現(xiàn)誠意,表現(xiàn)出對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