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網(wǎng)友“易小術(shù)”在微博上講述了一起實習生“拒訂盒飯”事件:在一次電視臺策劃會上,主任對一名實習生說,麻煩你開完會給大家訂盒飯,按人頭,我請客。結(jié)果該實習生認真地說,對不起,我是來實習導演的,這種事我不會做的。這條微博被多次轉(zhuǎn)發(fā)并引起人們對“90后”這個群體的熱議。不少網(wǎng)友紛紛跟帖“吐槽”身邊的90后實習生:不懂禮貌、太自我、目的性強、不會與人相處……(11月5日《中國青年報》)
盡管這是一個個案引發(fā)的集體吐槽,但還是必須承認,諸如“太自我、目的性強、不會與人相處”等特點,確實會不同程度地在這些“90后”身上存在。不過,經(jīng)由一個實習生的個案,就總結(jié)出一個“90后實習生現(xiàn)象”,未免太過于上綱上線,正如我們之前給“80后”貼標簽一樣。
在流傳的“實習生須知”中,端茶倒水、掃地、拿快遞等都被看作是實習生的必要義務(wù),訂盒飯當然也被視為理所當然。但這畢竟是上一代人文化觀念下的“產(chǎn)物”,新生代對之表示不順從,是否就意味著“不懂事”呢?我看未必。眾所周知,在當下的社會背景中,雖然這里面的一部分事情會被解讀為一種必須學會的“為人處世”,但另一方面,這些跟我們習慣性批判的“辦公室文化”在某種程度上不正是重疊的嗎?為何在要求實習生的時候,可以上升為必要義務(wù),而放大到更深層次的社會背景中去,就成了一種批判的對象呢?
再說,所謂的“90后”“自我化”,無非是個人意識更加強烈,這種人格上的變遷不正是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來的嗎?所以,過來人如果僅僅只看到“90后”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一面,而無法意識到其中蘊含的積極力量,則只能制造更多的社會性代溝與誤解。
“80后”已經(jīng)成長起來了,如今大多作為實習生的“90后”,也即將走到時代舞臺的中央。與其對于現(xiàn)在的“90后”過度擔憂,不如反思,面對不斷的“新新人類”的“挑戰(zhàn)”,作為過來人的我們是否也要學會改變和成長?更關(guān)鍵的是,我們又要以怎樣的方式對待他們,讓將來不再是實習生的“90后”不至于“媳婦熬成婆”,對他們的后一代持有更為開放與包容的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