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慈善總會發(fā)布消息稱,將先期在四川、甘肅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學捐贈111萬余冊《慈善讀本》,后期還將向全國各地中小學推廣。今后,中華慈善總會將與教育部門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計劃,慈善將有望納入到學生素質評估中。(11月9日《京華時報》)
熱心公益,參與慈善事業(yè),是現(xiàn)代社會公民的必備素質。因而,慈善組織聯(lián)手教育部門,慈善教育“從娃娃抓起”,良苦用心,自然拳拳可見。
不過,中國人歷來奉為至理的“身教重于言教”,同樣適用于慈善教育。公益慈善機構是否有公信力,對青少年慈善意識的養(yǎng)成,慈善素質的提升,可能比《慈善讀本》的作用更大。
事實上,當下不少公眾對一些慈善機構不信任,進而習慣性懷疑一些慈善項目,并不是善心不夠,或者慈善意識不強,主要還是一些公益慈善機構在規(guī)范、透明上的失當造成的。當務之急,是完善慈善法規(guī)和管理制度,讓更多有公信力的專業(yè)機構脫穎而出,給國人淤積的愛心一個出口,形成健康的慈善環(huán)境。從這個角度說,最應該接受慈善教育的,不是未成年的學生,而是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管理者和執(zhí)行者;最應該進行“慈善素質評估”的,是那些管理落后、不專業(yè)也缺乏效率的慈善機構。
所幸我們已經(jīng)聽到了反思的聲音。新任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最近不僅宣示“要賺錢的,你就遠離紅十字會”、“賺錢和人道、博愛、奉獻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是完全相悖的”,更表示紅十字會必須改革。她指出,過去30年,世情、國情、民情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公眾參與度增加,希望知情、提出意見,并希望這些意見進入到議程和執(zhí)行層面。同時,信息化已經(jīng)成為社會改革的強大推動力量。這些都對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提出了挑戰(zhàn)。因而,必須要建立由政府、社會組織、企業(yè)、公民共同組織的在人道救援和慈善事業(yè)的體制機制,并形成公開透明和規(guī)范化的管理,同時還要完善與社會和公民溝通的暢通渠道,站在公眾的立場上保護公眾的利益!
誠如是,相信包括廣大青少年在內(nèi),中國人的慈善意識會進一步得到激發(fā)。增強慈善機構的公信力,應該是最好的慈善教育。
當然,如果真正以傳播慈善文化、培養(yǎng)慈善意識為目的,慈善教育進校園的確很有必要。也許國人并不缺乏善心,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也不缺慈善的因子,但當前整體的慈善文化和慈善氛圍并不理想。對于什么是現(xiàn)代慈善觀念,慈善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妥當?shù)乇磉_善意而不傷害別人的尊嚴,很多人還不懂得如何做,說明相關的宣傳教育還很不夠。從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積極參與社會的角度看,對孩子進行慈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國外的許多中小學,考試成績并不是評估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公益活動的表現(xiàn),也會被計入其綜合素質評價。在我國,將慈善納入到學生素質評估中,關鍵看怎么搞。顯然不能像網(wǎng)友推測的那樣,以學生捐款多少來衡量素質高低。畢竟學生還沒有獨立經(jīng)濟能力,慈善捐助比拼的主要是家長實力。學校慈善教育,應該把概念擴展到更大的“公益”層面,培養(yǎng)學生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和志愿活動,把孩子培養(yǎng)成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丁永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