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學城學府大道上,26歲的女服務(wù)員張萌(化名)下班途中,被一輛雪佛蘭克魯茲小轎車撞倒。肇事男子下車后,發(fā)現(xiàn)張萌睜著眼試圖去看車牌號,于是便掏出刀子,下毒手將其殺害。(11月28日《揚子晚報》)
報道中“躺在血泊中的她不是被撞死的,是被砍死的”的表述,在吸引公眾注意力的同時,也把公眾的憤怒一并“點燃”。有不少網(wǎng)友在跟帖評論中甚至發(fā)出了肇事者“應(yīng)該凌遲處死”、“應(yīng)該槍斃”之類“以暴制暴”的觀點。
這種極端的“以暴制暴”觀點,我們并不陌生。在不少社會公共事件發(fā)生后,緊隨其后的往往就是這類聲音,有些甚至比新聞本身更令人注目。筆者認為,在給受害者以公平、正義聲援的同時,更應(yīng)警惕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暴力傾向。
肇事者事后行兇,是一種典型的暴力行為。然而,部分網(wǎng)民對此發(fā)出的“暴力”言論,除了有對正義的渴望外,恰恰也證明當下很多人缺少應(yīng)對沖突的理性姿態(tài)。當選擇“以暴制暴”時,難道不正是在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嗎?
暴力何以成為當下一些人的無意識選擇?難道我們對暴力的痛感消失了嗎?反對“以暴制暴”,并不意味著我們對生命的消失是冷漠的。筆者認為,對“以暴制暴”的反思和對生命的尊崇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毫無疑問,就西安肇事者撞倒行人后連刺8刀致其死亡來說,其冷血與喪心病狂,足以讓善良的人們難以免除恐懼和憤怒。但是,簡單地以新的暴力對待肇事者,并非上策,更不是一個社會的最好選擇。道理很簡單,暴力從來不是處理社會問題、解決矛盾沖突的有效手段,相反,還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部分網(wǎng)民對暴力文化的畸形迷戀,在筆者看來,一與傳統(tǒng)社會的“暴力文化”、“復仇文化”相關(guān),二與當下社會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正義的缺失有關(guān)。
當公平正義經(jīng)常缺席、正常的法律途徑難以解決問題時,暴力文化往往會滋生蔓延。消除暴力的生存空間,首先要建立理性認同的法治權(quán)威,而非建立在暴力基礎(chǔ)上的權(quán)威;其次要尊重社會成員普遍平等的權(quán)利。
消解社會暴力,這是出于對暴力受害者的感同身受,以及心靈的感通!耙员┲票笔菍ξ拿骱驼x的非理性裹脅,它會導致我們走向民主、法治的反方向。(朱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