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面條和干面條,哪種需要煮的時間更長?分別需要怎樣的火候?
如果這道題你答不出,在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副院長唐曉武的眼里就太不應(yīng)該了,在他看來,這實在是“大媽都會做”的常識。但這顯然不是用來考“大媽”的。
前幾天,浙江大學244名準新生開始了他們大學的第一場考試。按理說,能考上浙大的同學,已經(jīng)是高考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而如果能拿到代表浙大精英教育最高水準之一的竺可楨學院選拔“入場券”的,則被一些人稱為“學霸中的戰(zhàn)斗機”。
在這場“學霸之間的較量”中,考生們要完成16到17頁的綜合能力測試卷、包含7項測試的體能測試和分組面試。而考試結(jié)束后,考生們提及最多的題就是那道“濕面條和干面條,哪種需要煮的時間更長”。
有不少學生把這道題視為“神題”,“從來沒煮過面,看見這道題我就努力回想學校食堂里阿姨都是怎么煮面的,但好像沒啥區(qū)別!钡茣晕鋮s認為,日常觀察和科學判斷兩種辦法都能找到這道題的答案,濕面因為已經(jīng)有較多水分,不用煮太久;而干面需要更多水分進入,自然煮的時間要比濕面久。而這也不是該學院的考試中第一次出現(xiàn)“考倒學霸”的“神題”,前年的考卷上那道“番茄炒蛋怎么做”,就曾備受爭議。
這些生活中的常識,的確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所欠缺的,由此導(dǎo)致了不少孩子自理生活能力較差,一些孩子雖然擅長考試,卻不具備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能力,更別說綜合競爭的實力。
但是,在最高學府精英人才的選拔中,將這樣的試題設(shè)置為選拔標準,又是否合適呢?古往今來,多少杰出人才雖然“術(shù)業(yè)有專攻”,卻在其他方面并不完滿。畢竟,高等教育培養(yǎng)的是國家高級人才,而不是日常生活的多面手。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固然應(yīng)該是人才培養(yǎng)追求的目標,卻不應(yīng)當是選拔人才的門檻。如若因為“不會煮面”就錯失一位專業(yè)人才,于個人、于國家來說,未免得不償失。(劉 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