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性是新媒體的一個處于核心位置的關鍵詞匯。它的含義是多層面的,但常常被泛化得失去了本來意義,變成了“萬金油”,以致人們在聽到這個詞的時候往往感覺不知所云。
互動的一個基礎含義是,某種直接行動會帶來即刻的后果,也就是即時的反饋。這是建立在交換之上的,即存在某種“傳-受”關系。如果這樣的關系是雙向的,我們也就可以稱其為“互動”的。它的一個基本模式是“輸入-反饋-輸出”。
我們知道,電腦總是要求使用者做一些“互動”的事情:按下某些按鈕,敲入某些答案,移動某些物體或是解決某些謎團。使用者有能力改變他們獲取的信息和娛樂內容的許多方面,他們可以同時接受多種信息流,對持續(xù)不斷的信息干擾安之若素,也懂得通過試錯及時作出多種決策。這種情形在游戲玩家穿行于虛擬世界時最為常見。
不像“觀看”的體驗,有控制的互動是“使用”體驗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正是這種互動性,使得電腦成為一種有力的書寫、設計和計算工具。萊夫·馬諾維奇在《新媒體的語言》中說:“稱電腦媒體為‘互動的’沒什么意義——那只是說出了有關計算機的最基本的事實而已!
馬諾維奇發(fā)現,如果將互動定義得過于廣泛無助于人們的理解,真正的互動既有身體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只有當互動獲得了心理維度,它才能夠進入文化實踐的層面。否則,你怎么能肯定點擊一個鏈接就是互動的,而翻開一頁書紙、使用遙控器換一個頻道就不是互動的?互動與主體性相關,作為人,我們不是以這種方式就是以那種方式互動。我們不僅移動我們的身體使之適應各種交流情境,而且我們也對自己觀看、觸摸、閱讀和使用的東西加以理解、思考和談論。
在互動的背后,一個根本性的概念是個人的自主。首先,個人可以不必經他人允許或與他人合作而自行獨立做很多事情。他們可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表達,尋求自己需要的信息,大幅度減少對20世紀的商業(yè)性大眾媒體的依賴。其次,個人可以同他人結成松散的聯系以從事更多的活動,這種聯系不必是正式組織中的那種穩(wěn)定持久的關系,但它絕非不能達成有效的合作。隨著相距遙遠的個人之間形成的合作越來越普遍,共同開展網絡事業(yè)的想法有了良好的實踐可能,個人自己能夠選擇的項目范圍也大幅增加了。
網絡互動性所造成的個人自主性,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體驗,而不是書齋里的哲學概念。就人們同傳統媒體的關系來說,由于有了新媒體的存在,他們更不易被過去的媒體“守門人”(gatekeeper)所操縱了。互聯網是一個缺乏守門人的論壇。像博客顯示的那樣,任何人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和網絡賬號都可以成為出版商。在網絡上,你可以接觸到成千上萬的潛在讀者而無須花費多大成本;并且你不需要說服編輯、出版商或制片人,你的思想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新媒體提供了溝通的替代性平臺,所以,它節(jié)制了傳統大眾媒體的權力。而且,對任何個人來說,世界是什么和世界應該是什么的看法變得極為多元化,這使得個人能夠在更大的程度上把握自己的生活,認識到更為廣泛的可能性,并因此獲得更豐富的觀照以衡量自己作出的實際選擇。(胡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