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教育部網站公布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給學前孩子的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的成長設定了一個“階梯”狀的標準。政府希望通過這部《指南》有效轉變公眾的教育觀念,防止和克服“小學化”傾向。(10月16日《京華時報》)
3歲學會不跟陌生人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有幾個人販子還用哄騙的方式?早早用上迷幻藥了。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小孩3歲上幼兒園,怎么分辨幼兒園的老師是不是陌生人?以前從沒有見過這些老師,到中午老師給東西吃,吃還是不吃?難道要娃兒第一餐餓肚子回來?陌生人都是壞蛋?可憐的教育部磚家,難道要孩子當套中人不成?那還不如在孩子半歲就開始培訓拳打腳踢,咬抓嘶叫,這樣對付人販子更有實用價值吧?
4歲學會體諒父母辛苦?“要求4-5歲知道父母的職業(yè),能體會到父母為養(yǎng)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勞。”工作未必就是幸福,就是尊嚴,工作只是謀生的手段而已,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在小孩面前提及自己工作的,再則哪些枯燥的職業(yè)小小孩童能理解并記憶?4歲知父母辛勞?俗話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盡管如此,很多成年人都不體諒父母辛勞的,4歲孩童就能超前理解?難道這小孩特別早熟,吃多了性激素?
5歲學會說出家庭住址?“5歲要能說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縣(區(qū))名稱,知道當地有代表性的物產或景觀!焙芏嗪⒆觾蓺q左右就能說出自己的大致家庭住址(不完整),可以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下,在爸媽面前帶路回家,但是要他們理解省市、物產、景觀之類,太超前了吧,灌輸得太多了吧。其實,孩子知道爸媽等親人名字,知道家里座機號碼或者爸媽等手機號碼,不是更好,更有意義嗎?
6歲學會接受不同意見?“學會傾聽和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連60歲以上的人也難做到啊,現在老年人火氣好像都很大,比如斗毆爭座,打倒年輕人,比如10來個退休員工蜂擁而來,要求一些不合法理的待遇,讓人頭暈腦脹。“不欺負別人,也不允許別人欺負自己”,這個要求太高了吧,比如菲律賓、日本、越南等無理欺負中國,國民黯然神傷,連國家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一個小小孩子做到呢?
教育部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人指出:《指南》提供的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目標和典型表現是家長和教師觀察了解幼兒的參照,但不是評價和衡量幼兒發(fā)展快與慢、好與差的“標尺”。不能將《指南》作為分領域訓練的“清單”,為追求“達標”而對幼兒進行強化訓練。
話是這樣說了,有了《指南》,強把要求當原則,當尚方寶劍的事情還少嗎?比如你要辦幼兒園,對不起,對號入座,看看你懂不懂這些要求,看看你按照這些要求辦學不;你要讀小學,對照這些考考你有幾個腦袋,幾個爸爸的混賬要求還少嗎?孩子不達標,可能會作為智障兒童入學門檻,乖乖,拿錢來買門票,這樣的缺德要求還少嗎?
擔心絕非多余。俺家娃兒早產,每月體檢,按照醫(yī)院標準指標打分,比如追物,抬頭等,多不配合,40分勉強可以打倒36分,都是不合格。去北京某名教授處檢查,抬頭9秒,給予了好評,建議好好帶就行。今天按照教育部幼兒成長標準,俺家娃兒肯定是不合格之處多多。冤枉錢花了不少,但是我就一直覺得我家孩子活蹦亂跳,正常得很。
愛因斯坦很晚說話,愛迪生被差評,難道他們就不是合格兒童了呢?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怎能不顧實際,對小兒設定統(tǒng)一的成長標準?這樣的傷害,孩子傷得起嗎?難道應試教育從3歲抓起,只準標準成長?主管教育的和研究教育的怎么變得這樣無知?哪還談何教育,談何創(chuàng)新,談何發(fā)展?
教育部不管人家孩子,3歲的幼兒都是自家父母管,教育公平,異地高考不去抓落實,膽大妄為為3歲幼兒成長設標準,教育部真是閑得蛋疼!難道教育部想表明:我們沒有能力把學生教育好,但是我們有能力教學生從小防人?
看看身高體重標準,睡眠指標標準,戶外活動標準,適應能力標準,生活衛(wèi)生標準,自理能力標準等幼兒成長標準,有幾個孩子能夠達到幼兒成長標準?我知道,俺家孩子達不到這個標準,有不少孩子達不到這個標準。出臺這些標準,難道教育部想表明:教育部比三歲幼兒還幼稚,需要大家多多教育?(李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