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臺灣網
2018年05月29日 10:35:00A
香港中評社28日發(fā)表評論員林淑玲撰寫的社評文章表示,蔡英文當局執(zhí)政2年臺灣丟了4個“邦交國”,光是5月就“斷交”兩個,蔡響應“我們不會再忍讓”、“統(tǒng)一不是唯一選項”,大陸則持續(xù)強化反“獨”作為,兩岸加速攤牌,這情勢已很難挽回了。
社論指出,兩岸這波“熱對抗”,嚴格講是2017年9月賴清德出任臺當局“行政院長”后開始的,賴9月26日首次赴“立法院”報告施政方針并備詢,公開宣示他是“主張臺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再加上美國通過“臺灣旅行法”、對臺軍售等打“臺灣牌”動作不斷。隨之大陸軍機、軍艦繞臺,擴大在國際上要求改名“中國臺灣”,震撼動作一件件來。
蔡英文日前提到“統(tǒng)一不是唯一選項”,對兩岸改稱“臺灣”、“中國”,更加拉緊美國,美國聯(lián)邦眾議院也在5月24日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負面螺旋愈陷愈深。臺灣5月掉了兩個“邦交國”未必是最糟的狀況。
臺灣似乎正在套用賽局理論的膽小鬼博弈,不顧一切往前沖。賽局理論使用的博弈模型并未提到量體大小,對撞的兩車大小或許差不多,撞上去雙方都會受傷。臺灣和大陸有如自行車對上巨型卡車,硬拼的結果,誰輸誰贏,顯而易見。然而選舉正催化了這種不顧一切的莽撞無限延伸,蔡當局“拉緊美國、抨擊大陸”之后,口徑一致轉向重批國民黨,譴責島內在野黨不團結,鼓動民粹一起“對抗大陸”。年底的選舉,蔡當局受困于政績不佳,選情很不樂觀,選舉高手如云的民進黨,這一招叫放手一搏。
民進黨召喚民粹對抗大陸,帶有三個策略,一是鞏固綠營基本盤、催票的功能;二是要讓大陸投鼠忌器;三是要讓在野黨閉嘴,降低掣肘壓力,形塑“抗中”的正當性。
但這三個策略要達陣的可能性都很低,首先,由于蔡當局“去中”已重創(chuàng)臺灣經濟,僅觀光產業(yè)就哀鴻遍野,還不包括輻射出去的各行各業(yè)。長期的低薪,對未來看不到希望,更嚴重得罪的年輕人。另方面,“獨”派又不滿蔡英文不敢大動作“正名制憲”,反彈四起,臺灣最綠的臺南,即有“獨”派與陳水扁支持的“獨”派教授許忠信出來參選,挑戰(zhàn)民進黨參選人黃偉哲。蔡英文向左向右都碰到墻壁,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很難樂觀。
其次,對大陸而言,統(tǒng)一不可能妥協(xié)。以目前情勢,蔡當局“脫中”動作走得愈快愈急,大陸也是愈急愈快。
第三,蔡當局想以號召民粹讓島內在野黨閉嘴,這也是不可能的,朝野的較勁才剛開始。
社論最后說,兩岸加速攤牌了,最辛苦的是臺灣基層百姓、年輕人。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