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一名身著黑衣的臺灣青年站在保定軍校紀念館的展廳里,佇立凝視。
“雖然第一次來,但保定軍校這個名字已在我的人生中出現(xiàn)過很多次了。”27歲的董百勝說,奶奶的父親郭寄嶠就畢業(yè)于保定軍校第九期炮兵科。
5月30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和河北省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共同主辦的在京臺生“2015年尋根祭祖·燕趙行”活動在河北保定啟動。參加此次活動的是在北京高校學習的臺灣青年學生共計40人,董百勝是其中一名成員。
董百勝對記者說,他出生在“抗日世家”,奶奶的父親郭寄嶠是國民黨高級將領,曾指揮過忻口戰(zhàn)役。其曾祖父是共和國開國上將董其武,曾參加過長城抗戰(zhàn)、太原戰(zhàn)役、五原戰(zhàn)役等,抗擊日本侵略者。
董百勝說,爺爺是曾祖父的長子,1949年被國民黨帶到臺灣,自此與曾祖父隔海思念。直至曾祖父1989年過逝,董百勝與曾祖父“素未謀面”。即便如此,董百勝從小就成長在曾祖父的“影響”下。奶奶、父親、姑姑常常對他講起曾祖父的經(jīng)歷以及中國人民八年抗戰(zhàn)的歷史。家里的餐廳掛著曾祖父的照片,“好像每天的言行都在被他注視著!
當董百勝從狼牙山五勇士紀念館走出來時,他說,因為楊成武、聶榮臻跟曾祖父是好友,所以這些名字他很熟悉。來到北京后,他曾專門閱讀關于開國十大元帥的書。“雖然那段歷史離我們逐漸遙遠,但我仍試圖去了解,因為那是我們先人做過的事,不可磨滅!倍賱僬f,曾祖父就是全家人的引領者。
兩岸開放交流后,董百勝的父親常常來大陸看望曾祖父。董百勝成年后,曾回到祖籍山西看看先輩們走出來的地方。2009年,他跟父親一同到內(nèi)蒙古參加綏遠戰(zhàn)役紀念活動,到曾祖父曾經(jīng)作戰(zhàn)的地方進行祭祖。
董百勝說,他的家庭是國民黨和共產(chǎn)黨的結合,所以他對兩黨的歷史都有所了解。而歷史上,兩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黃埔軍校,比如共同抗擊日寇。在抗擊外來侵略時,兩黨的作用都不可否認,歷史不可抹殺。
河北省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會長王耀冀說,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暨臺灣光復70周年,此次活動的主題是“追隨抗日足跡,聽講抗日故事,牢記抗日歷史”,目的就是為了學習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歷史。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臺胞事務部部長楊驊說,對于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兩岸是有共識的,而舉辦與此主題相關的活動成為拉近兩岸距離的一個切入點。
如今,董百勝即將從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畢業(yè),他打算留在大陸發(fā)展,“這也是全家人的愿望,其實北京離臺灣并不‘遙遠’。”
[責任編輯:段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