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次拎起行囊,王人瑞登上了飛往臺北的班機。今年虛歲90的這位耄耋老人,每年往返海峽兩岸,經(jīng)歷了25個“閩臺對接”的春節(jié)。
“每年春節(jié),先在臺北和妻兒守歲,然后飛回泉州,和親朋好友們一起歡聚到元宵過后。”獨特的“閩臺對接年”里,王人瑞最難忘的是第一次返鄉(xiāng)過年的情形。
王人瑞是泉州市鯉城區(qū)上坊巷人。1947年,21歲的他成為臺灣光復后首批赴臺的工作人員,現(xiàn)在是臺灣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但他對故土的眷戀和葉落歸根的情結始終放不下。
1988年,臺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王人瑞特意帶著妻小繞道澳門轉機,花了近5個小時才抵達廈門機場。
“半生在外,鬢發(fā)漸衰,歸根難期;故鄉(xiāng)一草一木,親人一顰一笑,映現(xiàn)如昨!痹谂_灣,王人瑞憑記憶手繪了一張泉州市區(qū)圖;氐饺,他特意叫上三輪車在小巷里轉,記憶中的路線還在,原來的風貌還在,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親朋好友熱熱鬧鬧聚了好幾天,濃郁的親情把一顆游子的心捂得熱乎乎的。
王人瑞說,臺灣民間過春節(jié)的習俗與閩南相差無幾。“只要一進農(nóng)歷十二月,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做尾牙、 送灶,大年夜守歲,都與大陸一樣!
大年三十,全家老少在一起“圍爐”。桌上的每個菜都有寓意,魚圓取意闔家團圓,蘿卜在臺灣叫“菜頭”,就是“好彩頭”的意思。“我們是開閩三王的后裔,我育有5子4女48個子孫,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過年過節(jié),禮數(shù)很講究的。圍爐時吃的蔬菜要連根煮熟,從頭吃到尾,以祝父母長壽!
臺灣稱大年初一為“新正”,意為新的一年將會有一個堂堂正正的開始。當天凌晨,頭一件大事是全家老少一起拜祖先、祭祀神明,再依次向長輩問安行禮。最有意思的是出門拜年,又叫“走春”、“開春”、“賀正”。凡有來人,主人用朱紅木盒盛著糖果并端上“甜茶”待客;設宴請客,彼此應酬,名叫“請春酒”;客人告辭時,互相向對方孩子贈紅包。
“這和閩南年俗幾無二致。我小時候在泉州,因為是長孫,6歲就著長袍馬褂瓜皮帽,跟著祠堂祭祖,三拜九叩。出來走春,見到長輩要恭恭敬敬地鞠躬作揖,否則,人家會說這個孩子不受教,家長也臉上無光!蓖跞巳鸹貞浀。
闊別近半個世紀,王人瑞又一次回到家鄉(xiāng),不同的是,已經(jīng)由“受教”的晚輩變成“授教”的長輩。說起現(xiàn)在,他有點遺憾:“有些很好的禮儀漸漸消失了,連最有人情味的走春,都用電話、短信代替,更別說給長輩鞠躬請安了。但是,這些儀式,實際上是在提醒人們不要丟掉孝悌仁義這些做人的根本!
在年俗中讀懂中國,我們的視野,一半在大陸,另一半在臺灣!皭邸币行,“親”要相見,“義”中要有我,這是王人瑞心中年俗的深意。
[責任編輯:李瑞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