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wǎng)6月2日撫州消息 六十年一甲子,它足以使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鬢生花甲;六十年尋親路,坎坷與曲折,亦足以磨滅一個人的意志與決心。可割舍不斷的血脈親情,手足團圓的骨肉召喚,始終是這六十年來等待、期盼的源動力。彭建慶,一個74歲的普通農(nóng)民,為了能夠?qū)崿F(xiàn)父母的遺愿,為了了卻自己手足團圓的畢生心愿,尋找去臺灣多年杳無音訊的兄長彭永慶,走過了漫漫六十年的尋親之路。
年逾古稀的彭建慶老人出生在湖南湘潭,兄長彭永慶比自己年長12歲,由于日軍鐵蹄的肆虐,1943年隨家族遷來江西臨川。雖然家境貧寒,但兄弟二人念書卻十分刻苦。1948年,兄長彭永慶考取了當(dāng)時的上海高昌廟海軍機械學(xué)校。在校的一年中,兄長省吃儉用,每月還將節(jié)省下來的生活費寄回家,用以貼補家用和供兄弟念書。1949年,隨著學(xué)校遷往臺灣,彭永慶與家中失去聯(lián)系,從此骨肉分離……。
“父母在世時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找到身在臺灣的大哥,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親人團聚,可惜由于當(dāng)時的局勢所限,父母帶著遺憾,先后離開人世。這么多年過去了,大哥在那邊也一定有了自己的家,我一定要實現(xiàn)父母的遺愿,找到大哥和他的家人!闭f到這里,彭建慶老人哽咽不已,“就算我沒能等來這一天,我也會要我的孩子們續(xù)完父愿!
六十年歲月,可以使一些事物磨滅殆盡,但唯獨親情,卻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倍加光芒璀璨。
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期,彭建慶老人曾多次找到當(dāng)時的臨川縣對臺辦,在臺辦干部的幫助下,寫了一封又一封的尋親信寄往臺灣,結(jié)果都如泥牛入海。隨著臺灣方面逐步開放了大陸去臺老兵返鄉(xiāng)探親,彭建慶老人天天等、日日盼,每有老兵回鄉(xiāng)都要上門打聽、詢問,可由于時間過久、線索太少,最終還是沒能等來兄弟團聚的那一天。
2008年年底,兩岸海運、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這是兩岸關(guān)系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這也是彭建慶老人尋親路上濃墨重彩的、充滿希望的又一個新的始點。
2009年3月,彭建慶老人又一次來到臨川區(qū)臺辦,咨詢有關(guān)赴臺尋親事宜。由于在臺無親人申請,老人是無法入臺尋親的。汲取過去聯(lián)系方式的教訓(xùn),臺辦的工作人員建議從“上海高昌廟海軍機械學(xué)!边@個線索入手,以信函的方式,來取得與該校的聯(lián)系。在臺辦干部的協(xié)助下,得知原“上海高昌廟海軍機械學(xué)!边w往臺灣后改名為“中正理工學(xué)院”,位于桃園縣大溪鎮(zhèn)。飽含著尋親的辛酸和重新燃起的希望,老人又書信一封,寄往了臺灣。
2009年12月,老人再次來到了臺辦,同時帶來了期盼已久的回信。根據(jù)中正理工學(xué)院校友會秘書蔡先生的回信內(nèi)容,得知兄長彭永慶已經(jīng)去世多年,所留下的聯(lián)絡(luò)方式只有多年前其在學(xué)校的登記資料。想著尋找多年的兄長竟然已和自己陰陽永隔,老人早己泣不成聲……
兄長不在,還有他的妻子,還有他的骨肉。老人默默擦干眼淚,毫不氣餒,再次寫信給蔡先生,希望盡可能提供其兄長同學(xué)、好友的聯(lián)系方式,期待能通過這些校友們得到兄長一家的消息;侍觳回撚行娜,終于在一位校友曾先生的幫助下,得到了兄長兒女家的地址和電話。
今年3月10日,老人用顫抖的手撥通了臺灣這時隔六十年的親情長途。雖然通話只有短短的十幾分鐘,但是,對于彭建慶老人來說,這十幾分鐘就是半個多世紀(jì)。這跨越一個甲子、跨越海峽兩岸的親情終于在這一時刻交融了!
通話后得知,兄長彭永慶在臺灣成家,己有四個孩子。由于疾病,彭永慶已于1971年去世。兄長去世之前再三交代子女要尋找在大陸的親人。自從八十年代中后期臺灣當(dāng)局解除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限制后,兄長的子女曾多次往江西和湖南兩地發(fā)過尋親信,但都因信中地址不詳被退回。
今年5月,老人的二侄女彭女士夫婦先行來到臨川省親,間隔半個多世紀(jì)的親人終于相見了。彭建慶老人拉著侄女的手,熱淚模糊了雙眼:“我終于實現(xiàn)了父母的遺愿,雖然不能見著大哥了,但看到他的骨肉我也心滿意足。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和臺辦干部的傾力幫助,我們終于盼到了、等到了二岸親人團聚的這一天!”(中國臺灣網(wǎng)、撫州市臨川區(qū)臺辦聯(lián)合報道)
[責(zé)任編輯: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