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
當前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上行走勢到底該如何看?CPI上行是否就表明存在通貨膨脹現(xiàn)象呢?我們該如何應對CPI上行?日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針對這些問題接受了本報采訪。
分析CPI指數(shù)要符合國情
問:CPI上行是否就意味著已出現(xiàn)通貨膨脹?
王國剛:從歷史上看,我國CPI上行,不能和通貨膨脹畫等號。通貨膨脹的基本定義,是因為貨幣發(fā)行過多所引致的物價普遍且持續(xù)地增長。從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看,如果以年為計量單位,則CPI的變動始終沒有停止,既有CPI上行的時期,也有CPI下落的走勢,但總趨勢是上行的。其中,就1998年以后的10多年時間而言,我國雖有幾次物價上漲時期,但沒有發(fā)生過物價普遍上漲的通貨膨脹。具體來看,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的CPI上行(在2004年8—9月CPI增長率曾高達5.3%),主要是由糧食供不應求引致的;2007—2008年的CPI增長率上行(在2008年1—3月CPI增長率曾高達8%以上),主要是由豬肉及肉制品價格上漲引致的。在這10多年時間內(nèi),非食品類產(chǎn)品的價格上漲率處于負增長走勢或者年增長率不超過2%,因此,均不屬于通貨膨脹范疇。
翹尾因素導致物價上行
問:今年CPI上漲的原因是什么?
王國剛:從今年的物價走勢看,繼2009年大部分月份CPI呈負增長且在2009年底CPI增長率由負轉(zhuǎn)正的走勢后,今年的CPI走勢僅僅因為翹尾因素的影響就將呈正增長走勢。由這種翹尾因素引致的物價上行是否屬于通貨膨脹范疇,值得討論。
從我國的總體經(jīng)濟格局來看,自1998年以后,我國經(jīng)濟就處于比較明顯的產(chǎn)能過剩格局中,雖然由于對外貿(mào)易的擴展有所緩解,但“儲蓄>投資+凈出口”的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變。在此背景下,我國如何能夠形成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從而形成通貨膨脹的走勢,其內(nèi)在機理也有待研究。
特別是2009年11月以來展開的水、電、燃氣和交通等價格改革是引致CPI增長率由負轉(zhuǎn)正的主要成因,也是引致今年CPI增長率呈正增長的重要成因。這種由政府調(diào)整價格引致的CPI正增長應當不歸入“通貨膨脹”范疇。
由此可見,不能僅看CPI增長率走勢就判定是否發(fā)生了通貨膨脹。要真正掌握CPI變動與通貨膨脹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還需仔細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指標發(fā)生變化的成因、機理和效應,探究CPI變化的內(nèi)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