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河北承德6月4日電 題:在陸臺生談就業(yè):臺灣青年可以在大陸基層大有作為
中新社記者 李茜
在河北塞罕壩近日的一場生態(tài)論壇上,曾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支教的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學生、來自臺灣的張立齊,面對在場的臺灣學生們表示,在創(chuàng)造和維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美麗中國時,需要兩岸青年共同合作,以自己的所學所長為社會作貢獻,凸顯當代兩岸青年愛家、愛鄉(xiāng)土、愛祖國的共同時代特質。
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河北省臺灣同胞聯誼會、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天津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共同主辦的2018“兩岸一家親——尋根祭祖·燕趙行”臺灣大學生校外體驗活動6月1日在河北塞罕壩啟動。6月進入畢業(yè)季,來自京津冀三地高校的臺灣學生在一起交流時常常對畢業(yè)后的去向進行探討。
大學畢業(yè)那年,張立齊通過一位在貴州支教的大陸大學生,逐漸了解到貴州的發(fā)展和進步。
2013年,在考取北京大學博士之前,張立齊來到大陸背包旅行,去的很多地方位于深山、偏遠地區(qū)。在貴州,因為山路太顛簸了,他碰到的一位從外地打工回來的貴州小伙子說,恨不得把那里的山路“炸掉”。張立齊說:“我能感覺到他們對擺脫貧困的迫切!
近日,張立齊帶著臺灣的一些長輩到他曾經走過的貴州山村,并希望帶去投資。令他們感嘆的是,短短幾年時間,曾經被當地小伙子稱想“炸掉”的山路修建了高速公路,一些昔日的貧困縣脫貧后比臺灣一些地方發(fā)展得還要好。
張立齊說,其實臺灣青年在大陸基層甚至偏遠地區(qū)大有施展的舞臺。如今很多臺灣青年來大陸求學、求職,這是對大陸經濟的認同,希望能通過一個良性引導,讓臺灣青年對大陸有更多方面的認同,既可以愛臺灣,也可以愛大陸,沒有分別心。
“臺灣青年不止要在大陸有所貢獻,這種貢獻可以回饋給臺灣,讓更多臺灣青年更全面地認識大陸,使他們更勇敢地走出來。”張立齊說,即將畢業(yè)的他打算去西部高校任教,因為西部更需要他們。
在北京大學就讀的臺灣學生王裕慶表示,畢業(yè)后想去大陸二三線城市發(fā)展,在那里可以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fā)布的“31條惠臺措施”,將會給臺灣青年的未來帶來更寬廣的發(fā)展道路。
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蔡秉憲說,每到畢業(yè)季前夕,都會有很多臺灣島內或在大陸求學的臺灣青年跟他咨詢大陸各地的惠臺政策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而近來有不少人咨詢如何參與到雄安新區(qū)的建設中。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表示,“31條惠臺措施”實際上讓臺灣學生跟大陸學生在實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大陸各個部門也做了努力提供很好的條件。現在臺灣青年在大陸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前景非常廣闊,無論在哪里或者從事什么行業(yè),基本沒有障礙。有不少臺灣學生跟他們反映,希望留在大陸發(fā)展,臺灣青年不僅想去大陸的一線城市,也考慮去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發(fā)展。(完)
[責任編輯:馬一娜]